2022年5月8日
既是佛誕日,又是母親節
浴佛節遇上母親節
讓我們在佛門二十四則
慈孝故事里,感受
僧人與父母之間充滿溫情的親子關系
父母的慈愛呵護與
子女的孝順報恩之心
相依相待
《夢》
詞:李叔同
哀游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
母食我甘酪予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愴愴而自憐兮,吊形影悲。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畫繢奉母
后秦時期的道恒法師,年少時父母早逝,與后母相依為命,他常?坷L畫掙錢,來奉養后母,由此孝名遠播。到他二十歲時,后母也去世了,他行喪盡禮,服滿后出家為僧,為什門十哲之一。
躬親事母
道安法師,南北朝時周人,他住持大中興寺時,把母親帶到寺院旁邊奉養,每天早上親手為母親做飯,從不允許旁人相助,無論砍柴打水,都事必躬親。他說:“母親生我下來,如果不是我親自侍奉,就不名為供養!
嚼脯飴母
慧木尼師,南北朝時宋人,十一歲出家受沙彌尼戒,因母親年邁,牙齒都掉光了,于是她每天把飯食咀嚼好了以后再喂給母親吃。由于擔心這種做法不清凈,與比丘尼戒律的精神相違,直到很晚才受大戒。
荷母說法
道紀法師,南北朝時齊人,他常常將年邁體弱的母親和經卷、佛像分別安置在筐中,挑在扁擔兩頭,去鄴城東郊為人講學。他孝性淳深,常對人說:“親自供養母親的功德,和登地菩薩一樣!蹦赣H的一切生活起居,無論是吃飯、穿衣、縫補、大小便,他都悉心照料,從不假手于人。
慈濟報恩
僧猛尼師,南北朝時齊人,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她號哭得吐血昏厥,為父守孝三年后,辭母出家。后來母親生病,遂舍東宅為寺,名為齊明寺,她在寺中修繕道場,廣行慈善,照顧母親。三十年間救濟饑民,為母祈福,還收養附近遇到危險的飛禽走獸,她的侄女僧瑗比丘尼也效仿其行,兩人都以慈孝而聞名。
居喪不食
光宅寺法云法師,南北朝時梁人,生性誠孝,講經說法之余,平時只要有空,都會去侍奉、照顧父母。母親去世后,他哀傷過度,多日不食。僧旻法師勸導他說,“想報生養之恩,近則盡心侍奉,遠則啟發覺悟。父母去世了,要多做能夠利益到他們的事,怎么能耽著于眼前的哀慟呢?”法云法師這才開始吃粥,爾后弘振風猷,以報親恩。
側柩待母
隋唐時的海順法師,幼年喪父,母慈子孝發乎天性?伤鄽q時就重病在床,自知命不久矣,與旁人論及后事時豁達無憂,但顧念母親,想到她會因為失去兒子而哀傷,便囑咐身邊的人,把自己的遺骨埋在母親未來的墓地旁邊,以慰母親的思念之情。
舍命救母
隋唐時的道興法師,年少出家。當時戰亂頻繁,母親被亂兵掠去離城六十里外的營寨,他不顧性命去追尋,到達賊巢時已經傷痕累累。亂兵被他的孝行感動,不僅沒有殺害他,還釋放了他的母親。他把母親背回城中,城中之人都為他們奇跡生還而驚嘆。
鑿井報父
隋唐時的慧斌法師,因為父親年近百歲仍在京為官,感到今生難以在膝下盡孝,遂于汶水之南的要道上鑿了一口井供來往的人使用,為父親祈福,并在樹下立碑明志:“哀哀父母,載生載育。亦既弄璋,我顧我復。一朝棄予,山州滿目。云掩重關,風驚大谷。愛敬之道,天倫在茲。殷憂暮齒,見子無期。鑿井通給,托事興詞。百年幾日,對此長悲!
織蒲供母
唐代的睦州道明禪師,唐朝人,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辭去了觀音禪院住持之位,與母親寄住在開元寺里。他平日里制作草鞋,在路旁售賣,靠這微薄的收入來維持自己和母親的生活,當時的人都叫他“陳蒲鞋”。
辭北堂書
唐代的洞山良價禪師在出家之時,寫了一封家書《辭北堂書》與母親告別,并作了兩首《辭北堂頌》表明自己的心跡:“謹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薄昂祥T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蹦赣H被他的決心與孝心所感動,囑托他努力修行,效仿目連救母的孝行,來日度化自己。
苦行報父
晚唐的玄沙師備禪師,因父親捕魚溺亡,心生哀愍,為報父恩出家為僧。他生活清貧簡樸,常修苦行,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修行上。有一天,他夢到父親安詳、歡喜的樣子。
戰亂孝親
道丕法師為唐朝宗室之后,七歲出家,十九歲時遭遇兵亂,家宅被焚毀。他背上母親,逃入山洞,當時米價高漲,他把外出乞討來的飯食全部俸給母親,自己只吃野菜充饑。后來他為了找尋在父親的遺骸,到戰場上日夜誦經并最終找到了父親的遺骨,他激動得抱住骸骨,如同父親在世時。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因為道丕法師的孝心感通,才能得償所愿。
結庵事母
宋代的進英法師,幼年喪父。因為病危,遵從母親意愿出家修行,他本想外出參學,但由于母親面露難色,遂在母親居所之外結庵修行,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學習經典,母親離世后,他悲痛至極,守孝三年,并為母親廣修冥福。
度母勸孝
宋朝的宗賾禪師,因父親早逝,母親帶著他投靠舅舅。他二十九歲時在長蘆法秀圓通禪師座下出家,后繼席長蘆,把老母親接到方丈室的東邊安養,除卻日常奉養外,還鼓勵母親念佛,在他的照顧下,母親得以頤養天年,最后安詳離世。師自制《勸孝文》一百二十則,曲盡哀懇。
挽車就食
金代的法云法師,年輕時便出家,后來遭遇饑荒,他拉著車帶著父母輾轉千里乞食,最終度過了饑荒。母親離世后,他為母親守墓三年,父親離世后,他也同樣如此,當時的人為了頌揚他的孝行,都稱他作“墳云”。
尋母朝山
元代的無極導禪師,是宋宗室之后,在戰亂之中,母親將他藏匿起來以后被亂兵俘去,父親在尋找母親的路上被殺。他艱難求生,每天禮拜觀音大士兩千拜,并尋覓十余年,終于在離別二十三年后見到母親,母親已然不識兒子,他自稱乳名才與之相認,母子抱持慟哭。他多番籌劃,終于將母親帶回南方,并做了一輛竹車安置母親,自己則十步一拜帶著母親朝禮普陀山,他仍感到親恩難報,遂出家修行以報親恩。
流傳母德
元末明初的德昂法師,在他的小時候,父母都因戰亂而死,后來他出家修行,年長后返回錢塘為父母修治墳墓。時逢宋濂學士等人編纂《元史》,他進京向其述說了母親的剛烈事跡,母親得以入《元史·列女傳》,精神流傳于世。
割肉孝母
明朝的明瑄法師,戒行嚴謹,性情純孝。有一次他晚上睡覺時,心跳異常,便對同住的人說:“一定是我父母親有恙了!闭f罷他連夜騎馬走了二百里路回家,發現果然是母親生病了,一時難尋食物,他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母親吃,讓她補充營養,母親也得以痊愈。
為母觀修
明代的有嚴法師,六歲時遵從母親的愿望出家為僧,獨自隱居于深山櫨菴中。有一次他得知母親患了眼疾,便在觀音像前祈禱,母親很感動,到了第二天病也痊愈了。
母子相慰
明代憨山德清禪師的母親素來對其悉心教導,常為其學業和成長而落淚,母親供奉觀音大士,他幼時即隨母禮拜,然母親不知觀音菩薩有經一卷,他即為母親誦經,母親大喜。出家以后,思父母之恩難報,且為修行,抄《華嚴經》報恩,后來命途多舛,母子之間相互寬慰,盡顯智慧,師著《母子銘》傳世。
追思寄情
民國的弘一法師,自幼深受父母的言傳身教,惜福惜時,有著深厚的文化涵養,在母親的葬禮上演奏自己填詞的歌曲《夢》來寄托哀思。他出家以后依然常常追思母親,把母親的留下的雨傘隨身攜帶,每逢母親誕辰忌日,他都要修持《普賢行愿品》為母親回向。
助念送終
當代的凈慧和尚,自幼被海善、仁德二位尼師撫養長大,尼師對其慈愛有加,省吃儉用送他到私塾念書。他對老人奉事如母,十歲時便在海善老人身邊,為其助念送終。直到1978年奉調入京之前,仁德老人臨終,他在身旁守候,為她助念,直至老人安詳往生。宗教政策恢復后修建尼寺,以報尼師養育之恩。
念恩精進
當代的慈學尼師,她的母親善良賢惠、待人和氣,還有膽有識,保護地下黨員,她自幼受到母親的耳濡目染,在母親的晚年,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將其接來棲隱寺養老送終。她感念于母親生養的艱辛,絕不慶祝生日,后來歷經磨難,一想到母親,就堅決不還俗,精進修行,以此來報答母親生養的恩德。
誠如《善生經》所云:“古圣制法,為子必孝、為父母慈愛,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睆倪@些故事里,我們領略到先賢優秀的品格涵養與父母的慈愛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還能感受到篤孝的至誠之性帶來的無盡啟迪。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