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徒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修行的理念,作為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作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薩是整個大乘佛法理論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薩。
——凈慧長老
禪修的實修活動有許多具體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禪修的實踐活動還要有理論作指導。理論的指導就是所謂的見地,禪修的實修就是所謂的功夫。見地與功夫總是同時運用的。見地明白,功夫就少走彎路。所見的道理能夠落實在實修中,那就是理論和實踐、知和行達到了統一的狀態。
中國佛教的禪修實踐也好,還是其他宗派的觀法也好,其理論指導在千百年來形成了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我們修行的目標,同時四大菩薩的精神又是我們修行的理論指導。
四大菩薩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這四大菩薩,每一位菩薩的精神都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一種理念。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大乘佛教的精神完全體現在這四大菩薩的精神上面。
修行人,修大乘佛法的人,也是作為菩薩行者這樣的一個身份在落實修行。既是菩薩行者,就要以菩薩的精神來指導我們的修行。菩薩修行的法門是六度四攝。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四攝就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具體方法。六度四攝,其精神都是以四大菩薩的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為內容。
中國古代的高僧、古代祖師非常了不起,在總結中國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中,把四大菩薩組成了大乘佛教完整的修行法門和理論體系。四大菩薩在許多佛經中經常出現,但是把四大菩薩的精神組織成為一個思想體系,是中國高僧大德的一種理論創造、思想創造。在佛經中,具體地將四大菩薩一起來做闡述的經論沒有,這是中國歷代高僧在實踐中逐步完成了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的一種思想體系。
四大菩薩各有一座應化的道場: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應化,普賢菩薩在峨嵋山應化,觀音菩薩在普陀山應化,地藏菩薩在九華山應化。四大菩薩的四大應化道場,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也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一直到了明朝,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才真正成為完整的、有系統的朝拜圣地。
在古代,以唐朝為例,基本上是以朝拜五臺山作為重點,當然也有朝拜峨嵋山的。普陀山與觀音菩薩聯系在一起,是從五代時才開始的。至于九華山,雖然說金地藏從朝鮮來到九華山修行是唐朝的事情,但是使九華山成為一個朝拜的圣地,其起源要在其他三大名山之后。到了明朝的時候,中國佛教徒這一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朝拜一次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應化的地方,四大菩薩的精神就是我們每一位修行大乘佛教的佛弟子的理論指導。四大菩薩的四種精神,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其次第也是非常有意義。
比如說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的愿力大,地為出生義,地有含藏義,一切萬物都從大地出生,最后也都要回歸到大地。以大地來比喻大愿最為恰當。因為一切行為和計劃都是從愿望出發,從愿力出發。愿力就像大地一樣,有愿必成。一切事情都是先有愿力,爾后在愿力的推動下逐步落實。
菩薩為什么要有這么大的愿力要度盡一切眾生呢?因為有大慈悲。慈悲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慈悲就是悲憫眾生苦。要救度眾生,所以有大悲;要救度眾生,所以要發大愿。所謂悲愿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大愿是以大悲為前提,沒有悲心不可能發大愿。
我們自己修行也同樣如此。見到生死苦,見到自他生死很苦,所以要發心修行。自己的生死有痛苦,他人的生死同樣有痛苦。由生死苦而想到要修行,要有出離心。
僅僅有愿望,如果沒有實踐,不付諸實踐,大愿也好,大悲也好,永遠都無法兌現。所以,接下來要有普賢菩薩大行的精神,崇高的實踐才能使悲愿逐步地成為現實。普賢菩薩的行,實際上也是跟愿力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普賢行愿品》有十大愿王。愿是大海,實踐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有大行,有大悲,有大愿,是不是就圓滿了呢?還沒有。還要有大智慧來作指導。沒有智慧作指導,大行、大悲、大愿,也會出偏差。文殊菩薩表大智,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是智慧的化身,七佛的老師、千佛的老師,都是智慧。所以說智慧能生出一切諸佛。不過,僅僅只有智慧,沒有大行,沒有大悲,沒有大愿,也不能夠成就諸佛度化眾生的這一大事因緣。
這四大菩薩、四大精神,就是我們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的指導思想。四大菩薩居住的地方——五臺山金色界、峨嵋山銀色界、普陀山琉璃界、九華山幽冥界,這四大空間,把整個宇宙的構成全面概括無遺。所以中國古代的祖師偉大極了,具有極高的創造理論的智慧。
這四大菩薩,每一位菩薩手上持有一件法器:文殊菩薩手拿一支寶劍——稱帶劍文殊,這種形象最普遍;普賢菩薩手拿一本經書;觀音菩薩手持楊柳枝和凈瓶;地藏菩薩手持錫杖。
每一樣法器,都是用來表達一種完整的佛法的思想、佛法的理念。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手持凈瓶,瓶中有凈水,還有一個楊柳枝。楊枝甘露灑滿人間,使熱惱的眾生獲得清涼,同時也表示一種柔性的精神。水是柔性的,楊柳枝也是柔性的。
而文殊菩薩手持寶劍,那就表示一種剛性。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智慧就像寶劍一樣能斷除我們的煩惱。煩惱具體體現在生命的障礙上,就是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寶劍就是要徹底地斬斷二障,破除二執,開發智慧。
聯系到我們禪修的實修,要有大智慧,要有崇高的實踐,要有廣大的悲心和無窮的愿力,我們修行才真正有動力。有推動,就會精進不已,就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中國佛教徒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修行的理念,作為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作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薩是整個大乘佛法理論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薩。
我們有幸生在中國這個大乘佛法比較成熟、比較發達的漢文化領域,只有我們中國漢文化才有可能把大乘佛教的思想徹底地挖掘出來,徹底地進行消化,系統地付諸實踐。所以佛法能夠在中國弘揚二千年長久不衰,是與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分不開的。中華文明與佛教的理論結合起來,那就像老虎長了翅膀一樣,所向披靡。
我們在修行當中,經常想到文殊菩薩,想到普賢菩薩,想到觀音菩薩,想到地藏菩薩,我們就會得到加持力,修行就容易進步。
我也跟居士們建議過,希望居士在家修持時,早上讀《普賢菩薩行愿品》,晚上讀《金剛經》。把這兩部經典作為我們生活禪的日課,有著深刻的內在意義。早上以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來鼓舞我們一天的士氣,精進不息;晚上以《金剛經》來總結這一天的修行和功夫,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做到三輪體空,做到一切無所求。
那就既有崇高的實踐,又有廣大的智慧;既從事自利利他的事業,又不要著相,不要有所求。因為一著相,一有所求,就有局限性。局限性就是一種障礙,局限性就會使我們不能開闊視野,不能夠徹底地打開自己智慧的大門。所以既要有建立,又要有掃蕩;既要廣行一切善法,又要不著相。這種既要做、又不著相的理論指導,就是佛法的特點,就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希望我們此一會,各位要真實修行,要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作為我們做人做事的指導,作為我們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指導。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