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北杜街道成任村東南發掘了一處東漢家族墓地,成任墓地南距漢長安城遺址約15.7千米,東南距安陵約7.8千米,東漢時屬于司隸校尉部右扶風安陵縣境。在M301 5墓室內出土2尊金銅佛像,為東漢晚期遺物。
家族墓地中的6座墓葬形制規模相近,坐西向東,南北并列分布,間距15-20米,均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圖1)。以M3015為例,該墓為斜坡墓道多室土洞墓,坐西向東,平面呈“十’字形,由墓道、甬道、主墓室、后墓室和南、北側室組成,水平總長25.3米,深7.5米。墓道南、北、西三壁在深1米處各留一級生土臺階,甬道較短。主墓室平面呈方形,進深3.3米、寬3.4米。后墓室較寬大,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進深4.2米、寬2.24 ~ 2.36米。南北兩側室形制結構基本相同,平面均呈東西橫向長方形(圖2)。
圖1 成任墓地東漢家族墓平面正射圖
圖2 M3015全景(西-東)
2尊金銅佛像出土于主墓室西北角的地面上。件為釋迦牟尼立像,小肉髻,頂部較平,身穿通肩袈裟,衣紋從左肩向右肩呈放射狀分布,衣紋波谷在右胸和右臂之間。左手屈肘.上舉,持袈裟一角;右手上舉施無畏印(手部殘)
跣足立于覆蓮座.上。通高10.5厘米、臺
座底徑4.7厘米(圖3、 4)
圖3 成任墓地M3015出土的金銅釋迦牟尼立像(正面)
圖4 成任墓地M3015出土的金銅釋迦牟尼立像(背面)
圖5 成任墓地M3015出土的金銅五尊佛像
這批東漢墓的隨葬器物以陶器和釉陶器為主,另有少量銅器、鉛馬具等。陶器有罐、壺、瓶,案、盤、耳杯、勺,井、倉、灶等;陶動物有雞、鴨、 狗、豬;銅器主要是銅錢、銅鏡、弩機、削等。隨葬器物具有東漢晚期的典型特征(圖6)。
圖6 M3015部分隨葬器物
M3019出土朱書陶罐銘文紀年為“延熹元年十; - -月廿四日”(158年)可以作為這處家族墓,地下葬時間的標尺(圖7)墓地的主人應系左近東漢安陵縣或長安縣的中級官員或地主,具有一定的家族勢力或經濟實力。
圖7 M3019出土的延熹元年朱書陶罐
延熹元年上距佛教傳入中國還不足一-百年,之前普遍認為這一時期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地區已出現佛教形象元素,但均是依附于搖錢樹、魂瓶、建筑等的裝飾圖案和部件,而獨立的、體現宗教信仰意義的佛像到十六國時期才出現。
經專家研判認定,成任墓地出土的這2尊佛像,系目前國內考古出土的時代最早的金銅佛像。根據佛像的造型特征、制作工藝分析和金屬成分檢測的初步結果,可以認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羅風格的金銅佛像。這2尊金銅佛像的出土,對于佛教文化的傳入及中國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李明 趙占銳
作者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來源:文博中國
12月9日上午,咸陽洪瀆原墓葬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在西安舉行。
1陜西發現中古時代系列家族墓園
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發掘了戰國、兩漢、西晉、十六國、北朝、隋、唐、宋、明、清古墓葬3648座,墓葬時代延續長達2200余年,出土文物16000余件(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收獲。
埋葬的墓主多數系皇親國戚、高官顯貴
(▲洪瀆原墓葬成任墓地M3001唐代大墓發掘現場)
發掘地點位于漢、唐長安城北的“洪瀆原”墓地,是這個時期除陪葬帝陵外等級最高的墓地,埋葬的墓主多數系皇親國戚、高官顯貴,并見諸史籍(如此前已發布過的上官婉兒、薛紹墓、王韶墓等等);已發掘的中大型墓葬占比大,紀年墓葬數量多,出土文物豐富。
(▲洪瀆原墓葬上召窯墓地戰國秦墓)
(▲洪瀆原墓葬瓦劉墓地東漢家族墓平面正射)
咸陽洪瀆原北朝隋唐墓葬中,以墓園最具特色
(▲洪瀆原墓葬西蔣墓地十六國至北朝墓群平面正射)
(▲隋修北周梁.墓清理后)
(▲唐康善達墓)
咸陽洪瀆原北朝隋唐墓葬中以墓園最具特色,目前已發現北朝隋唐墓園77座,其中有紀年的23座,顯示出圍溝兆域和家族墓園在隋唐時期高等級墓葬中的重要地位。這些以圍溝兆域為特征的墓園規劃整齊、互不影響,有單人墓葬、夫婦合葬墓,以及孫輩歸葬祖塋等各種形制,墓地使用時間甚至跨越數百年。這種喪葬禮制上的延續和變化,體現了古人在地下世界凝聚家族合力從而延續至現實世界的期許,是中古門閥觀念的物化體現。
中國考古史上從未有過
(▲唐楊全節墓出土的左內率銅魚符)
(▲洪瀆原墓葬布里墓地M49西晉墓出土的青瓷獅形器)
(▲洪瀆原墓葬布里墓地唐王重瞻墓出土彩繪陶仕女俑)
(▲洪瀆原墓葬成任墓地M3451唐墓出土的花鳥鏡)
研究人員介紹,中國考古史上從未有過在同一墓地發掘墓葬數量如此之大、等級如此之高、延續時間如此之長的先例,今后恐怕也很難突破。這次考古發現對于構建中國古代墓葬的考古學體系框架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另外,此次發掘所獲豐富的資料,加之七十年以來洪瀆原墓葬的考古資料的綜合研究成果,其蘊含的巨大信息量足以續寫半部北朝隋唐史,結合傳世文獻記載,將極大地有助于闡發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
(▲洪瀆原墓葬岳家墓地唐景龍元年長孫八娘墓出土三彩碗)
2陜西發現中國最早金銅佛像
陜西考古人員發現2尊東漢晚期金銅佛像
(▲M3015全景)
2021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成任村發掘了一處東漢家族墓地,清理出墓葬6座。在其中一座編號為M3015的墓室西北角,考古人員發現2尊東漢晚期金銅佛像。
一件為釋迦牟尼立像,通高 10.5厘米,臺座底徑 4.7 厘米。佛像身穿通肩袈裟,左手屈肘上舉,持袈裟一角;右手上舉施無畏印,站立于覆蓮座上。
另一件為銅五尊佛像,呈片狀,通高 15.8厘米,寬 6.4 厘米。此外,考古人員在另一座編號為M3019的墓葬中,出土一件朱書陶罐,銘文紀年為“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158 年),據此,考古人員認為,這片墓地的主人應該是中級官員,具有一定的家族勢力或經濟實力。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明表示:“可以確定這兩件金銅佛造像是東漢時代的,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國內所發現的考古出土的時代最早的獨立的金銅佛造像,把中國的佛像出土的歷史往前提了將近200年!
這2尊佛像是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羅風格的金銅佛像
考古人員表示,之前學界普遍認為獨立的、體現宗教信仰意義的佛像到十六國時期才出現。而這次新發現的東漢晚期家族墓地出土的2尊佛像,是目前國內考古出土的時代最早的金銅佛像。根據佛像的造型特征、制作工藝分析和金屬成分檢測的初步結果,可以認定這2尊佛像是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羅風格的金銅佛像,對于佛教文化的傳入及中國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部委員劉慶柱告訴陜視記者:“最近發現在空港新城的東漢墓地出土的這兩尊銅佛像,這個發現說明早在絲綢之路的開辟和鼎盛時期,是漢代,當時佛教就從南亞傳到了中國!
來源:陜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