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寺院勝景 當今住持 法務法事 交通通訊
【歷史沿革】
寺院全景
觀音禪寺位于南寧市青秀山,其歷史佛緣追溯至980年前的北宋時期,當時有僧人在青秀山筑廬修行,后擴建為妙超寺、白云精舍等,明朝萬歷年間改建為萬壽禪寺,清未民初寺院漸漸荒廢。1986年,當地信教群眾在萬壽禪寺舊址自發集資興建為三寶堂。2000年伊始三寶堂交付僧人,迎請佛像,莊嚴道場,命名為觀音禪寺。2004年春,政府禮請鏞如法師入主,同年初夏于禪院原址擴地數倍動工擴建,2011年11月完成擴建工程并舉行開光典禮。
【寺院勝景】
觀音禪寺占地面積約15畝,寺院布局緊湊,仿唐建筑風格,寺院殿宇輝煌,金身新塑,寶相莊嚴,是廣西乃至全國名剎。
天王殿
觀音禪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藥師殿、彌陀殿、天王殿、護法殿、觀音閣(大士閣)、般若堂、講堂、法堂、福德堂、不二堂、五觀堂、丈室僧寮、法物流通處、素菜館等等。在建筑布局上,山門和天王殿為前殿,大士閣居中,大雄寶殿居后,構成了寺院的主體,左右兩側四組殿堂相對,體現了中國佛教古典建筑以平面方正、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風格,成為華南地區最具有個性的佛教寺廟之一。
緬甸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吉祥臥像
大雄寶殿供奉五方佛
大雄寶殿分上下兩層,下層為講經堂,也叫臥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吉祥臥像,長約6.8米,高約2米,采用整塊天然緬甸玉石雕成,約有三萬六千八百斤重。佛相慈祥,枕手側臥,高貴華麗,栩栩如生。上層供奉五方如來佛,上層的大雄寶殿仿唐宋風格建造,殿檐高懸藍底金字橫匾“大雄寶殿”,左右分懸“人天共仰”、“即心是佛”二匾。殿中蓮臺上端坐用脫胎工藝塑造的五方如來佛像。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來佛,兩邊分別是東方阿閦佛(即不動如來佛)和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雖為如來五智化身,然佛像高大,均覺神態莊嚴威儀,令人起敬。在大殿兩側的墻壁上,繪制有巨型佛教壁畫“五百羅漢演教圖”。壁畫高5.5米,兩邊各長17.35米,整幅壁畫總長將近36米。畫面上繪有500余位羅漢,或站或坐或臥,或嬉或眺或說,或喜或怒或憂,有動有靜,形態不一,面貌各異,表情豐富,構圖和諧,色彩斑斕,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由著名藝術家林良豐等人歷時兩年創作,是目前國內第一幅以五百羅漢為題材的大型壁畫。
大士閣
大士閣供奉四面觀音立像,重約2噸,由整塊金絲楠木精雕而成。觀音立像有四副面孔,既有慈祥和藹、端莊美麗的女性化的容貌,也有蓄須留髯的男性形象。
檀香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般若堂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千眼觀照十方,千手救護眾生,表佛法慈悲廣大,無所不能。圣像高3.2米,采用上等檀香木,耗時四年制作而成,是國內最大的檀香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像。
護法殿供奉伏魔大帝關公圣像,護法護教,威風赫赫,為佛教的伽藍菩薩。像高約6米,重約5噸。殿內還保存著北宋期間遺留兩尊市級保護文物的古石佛。
金絲楠木四面觀音
覺者是觀音禪寺的新創佛像,它以現代的卡通形象出現,張開雙臂,喜迎十方信眾,同沐佛光,共感佛恩。覺者傳遞著佛陀的智慧,告訴信眾,找回自己,找回清凈無染的本心。
觀音禪寺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每年接待佛教信眾和國內外游客近百萬人次,逢進香旺季和節假日,更是香火裊裊,香客絡繹不絕。
【交通通訊】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山觀音禪寺
電話:0771-2114576
傳真:0771-2114576
郵編:530022
微信號:南寧市觀音禪寺(圖、文: 張敏勇)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