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樸素、真切、感人的清明祭掃畫面。清明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緬懷祭掃、踏青之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無客不思家,戊戌清明將至,作為佛弟子,如何守住內心的“清明”過一個文明節儉、孝思感恩的節日呢?
1、戒殺吃素、奉齋護生
印祖曾言:若夫祭祀祖宗,固宜以黍稷蔬果致敬。何可特殺,及買之屠者乎。古人祭先,尚求仁者之粟。今為盡我追遠之誠,令彼物類,悉受殺身臠割之慘。不但失吾惻隱之仁,
亦復大失敬祖之道。以殺行敬,是為大逆。
蓮池大師曾在《竹窗隨筆》中記載過這樣的故事:
錢塘有一位姓金的居士,平常齋戒虔誠至篤,后來因病去世了,他的魂靈附在一孩童身上說:“我在生時修善業的日子不長,未能往生凈土。今雖然在陰界,卻也很快樂,可以去住自由!
有一天,金某的魂靈又附在孩童身上,忽對他的妻子呵責道:“你為什么要為我墳墓的事,殺雞為黍來祭祀我呢?現在常有鬼吏跟隨我左右,使我的行動不似以前那樣自由了!
當時他的兒媳婦正懷孕,他家人便以此事問他。他答說:“第一胎合當生男,且母子平安。過此之后第二胎也是生男,但是母子性命恐怕都保不住!
我當時把這件事記下,以便將來證實此話是否應驗。不久,他的兒媳婦生下一個男嬰。此后再懷孕,果然生下還是男的。但男嬰剛出生就死了,其母隨后也死了。由是而知先前所言一一皆真實不謬。
如此說來,為祭祀父母而殺生,等于替父母增加罪業,世間孝子難道忍心這樣做嗎?不知因后裔殺生致祭,給鬼門關前平添多少畜類冤魂。我們這是好心辦壞事,反使老祖宗受殃累,冥陽兩損,不得不慎!

2、念佛名號、善行回向:清明是對亡者的一種祭奠,更是對無常的一種表達。人生中最為痛苦的無非是陰陽兩隔的離別之苦,通過清明應該認知有漏法皆苦的自性。通過清明應該提起生命無常,把每日積聚的念佛誦經,善心善行的功德,回向給亡者。令其得利益生善道
這是最有誠意的祭祀。
至于是否掃墓、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這些風俗習慣更多的是出于自己情感的需求。讓自己心里“過得去”,跟亡者的關系并不大。不能善待當下,不能提升文明,一切祭掃的形式都會失去意義。
佛典里有個故事:
佛陀跟他的弟子阿難在河邊行走時,看見五百個餓鬼一邊走路一邊唱歌,阿難問佛陀,佛陀說:“這五百個餓鬼的子孫,正在替他們修福,他們快要解脫苦海了,所以他們唱歌跳舞,表示高興!
后來又遇到好幾百個餓鬼很傷心地走過。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告訴阿難說:“那些餓鬼的子孫正在為他們殺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餓鬼身后有火逼迫他們,因此他們在啼哭!

3、綠色祭祀 、公共出行:如今的清明,早已由祭祀先人發展成祭掃與旅游同時進行的一個重要節日,不少人很早便開始著手籌劃祭祀或游玩計劃。
燃放煙花爆竹會不會污染環境?焚燒紙錢會不會引發火災?路上會不會擁堵不堪?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清楚。焚燒紙錢,燃放鞭炮,污染環境,焚燒不當,還可能火燒山林,致無數小蟲獸受傷或喪命。
每個人心里也都明白。安靜、文明、綠色的祭掃方式,遠離喧囂才能讓靈魂平和淡定,是對先人最好的祭奠和緬懷。
能夠在網上祭掃的,就少點現場祭掃?勺卉嚦鲂械,就不駕車前往。能用鮮花等祭掃的,就不必焚燒紙幣。能夠一切從簡的,就不必攀比奢華。
掃一下墓碑,擺一盤水果,獻一束鮮花,植一棵樹木,讀一篇祭文,或者隔空與先人來上一番情真意切的對話,用文字、音樂、書畫等表達對先人的哀思和敬意。讓清明成就一次內涵的滋養和靈魂的凈華,讓清明節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節日給社會帶來一份乾坤朗朗的“清明”。

清明是為了緬懷,是為了思念,更是為了傳承,為了告慰。最好的緬懷,是傳承,延續血脈,承載責任。最好的思念,是告慰彰顯精神,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