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成博士
我與高志其先生相識于香港西方寺,緣分頗深,我們于相處之每一日都在談古論今、并漫游哲海;而我更多地傾聽他闡述“大文化論”。憑近水樓臺之便,能得到高先生提耳面命之啟發,所以,我對高先生“大文化論”的理解,能更有一點心得吧。作為當代著名大文化學者、辭賦家、思維科學家,高志其先生睿智充滿,哲思深邃,且閱歷極其豐富,亦深契佛家慈悲本懷;他提出的“大文化論”是在佛家慈悲精神驅動下、以佛法大智慧為支撐、經二十余年長期思考后,為應對當今世界重重危機而做出的“大文化”解決方案。在《高志其:中國儒、道、佛文化》、《高志其談中華和合文明與世界文明和合》、《關于大文化與世界文明和合——高志其與南威哲對話錄》等文中,高先生闡述了“大文化論”的基本思想。
在論及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及其對當今世界的重大意義時,高志其先生闡釋說:作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儒、道、佛思想,儒家精神核心是“中庸”,即和平思想;道家講求“中和”,即和諧精神;佛家為“中觀”,即和合思想之本源。三家思想既是和合之一體,也有序化之次第。綜合論之,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核心則應當是“和合”。從現實人類社會而論,中華和合文明與世界文明和合是人類發展的唯一出路與光明前途。中華和合文明是一個大熔爐,它能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先進文化與文明;我們應當把和合思想與精神引申到人類的一切文化、宗教與文明中去。
正是秉承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和合”的精神,高先生提出“大文化論”;對于“大文化論”的基本范疇,高先生指出“大文化”的三大定義、五大關系:三大定義,即是文化的物質定義,文化的精神定義,文化的非精神、非物質定義。前兩個定義——文化的物質定義、精神定義,一般容易理解;而文化的第三個定義——非精神、非物質定義,沒有經過佛法思想熏陶的人很難理解。高先生解釋說,“非精神、非物質的文化”就是超越“物質、精神的文化”,就是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唯性——唯“事物的本質本性”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作為中華“和合”文化之根源的佛家文化。而“大文化”的五大關系是:第一是宗教,第二是文化,第三是科學,第四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思維科學中具體形態的技術,第五是哲學。
要使和合精神對全人類一切文化產生積極作用,必須將“和合”精神將滲透到文化之根源——宗教之中。高先生認為:文化的根源是宗教,一切文化的根源都來自于宗教;人類只有各個宗教和合了,其他的文化、政治、經濟、科技、哲學才能夠融合;而各種文明合起來是整個人類文明這個大樹的整體?v觀人類的宗教哲學,一切宗教哲學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分別的宗教哲學,一種是無分別的宗教哲學。要解決這個分別和無分別的問題,有幾種方法,一種就是說以真理為標準來衡量:不唯心,不唯物,而唯性——唯萬事萬物、唯生命生死的本性、唯自然天地的本性、唯宇宙時空的本性,才是超越“相對、絕對”意義上的“真理”(從佛法中觀思想而論,也不能執著于此種“真理”為“真理”);這樣,有分別的宗教哲學就會向無分別的宗教哲學升華了。
我們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和合”精神及高先生“大文化論”所倡導的“和合”,確實是人類所追求的共同理想。
人類出于求生存、求利的本能欲望,不斷攫取資源、“上下交征利”、并由此產生紛爭、直至爆發世界范圍的大戰;人類歷史就是人類相互爭奪資源和利益、相互殘害的血腥的時空過程。但是,人類作為高級生命,是應該具有深刻反思智慧的!如果說,囿于生產力、科技發達程度的限制、囿于自身思維等局限,人類不能有“整體”的視域;但人類的先哲,如中華的孔子、老子、古印度的釋迦摩尼佛陀,他們都從不同的智慧層次,提出“和合”思想,并啟發人類認識整體、從而走向和合。從佛法來看,無論是古印度之佛法,還是開花結果之中華佛法,無論天臺、華嚴,還是禪等,都以“圓融”精神作為根本來看待世界、看待一切;我們說,“圓融”精神就是一種“整體”思維,是一種能夠容納、涵攝一切族群、一切文化、思想的“整體”觀念;用當今西方哲學的話語來說,“圓融”就是一種視域融合,在這種視域之內,每一民族、每一種文化、每一種思想(合于世界本性之思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類到了真正遵從先哲所講“和合”思想的時候了!
對于西方文明而言,如果我們以“雙!蔽拿鳛橹埸c:古希臘文明所產生的古希臘哲學,曾是包羅一切學科的科學之科學,但是,從西方思想及文明史來看,具體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表現為逐漸遠離哲學這一“和合”整體的運動趨向;表現為整體與局部的張力越來越大。而源于古希伯來信仰的基督教文明,也慨嘆亞當、夏娃由于有了“文明時代”的諸多“分別”而被逐出伊甸園,并進一步向往重歸作為人類家園的伊甸園;這里我們也能從隱喻的意義上,解讀基督教文明的最終訴求——回歸到人類的“原初的”、“無分別”的“整體”的狀態。從基督教思想中,我們也會看到早期人類“整體”意識與文明時代“二元對立”意識的張力在逐漸增大。
再看現當代西方科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科學也呈現由細分的具體科學向科學整體——“橫斷科學”回歸的趨向;如出現于二十世紀的“老系統論”、“新系統論”就是這種趨向的表現。由此可知,“整體”與“局部”的張力,也是使“局部”回歸“整體”的基本力量。
再看宗教,作為某一特定民族的宗教,從歷史上看,這一宗教對該民族的生存、發展、度過生存危機曾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從它與外部關系、尤其是與其他民族宗教的關系而言,卻表現出程度或大或小的排他性;這樣,對人類整體而言,會產生消極作用。然而,從近現代歷史來看,“排他性”的勢力在減弱,“整體性”的力量在加強!芭潘浴币矔蔀橄颉罢w性”運動的基本力量嗎?
我們要充滿希望地說:人類最終能領會“整體”的意義、最終要走向“和合”,雖然道路是曲折的;這是作為高級生命的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的進步性使然;而大乘佛法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正是對這一論斷充滿無限信心的表達!當然,我們還要看到的是,人類重新走向的“和合”是一種高于人類早期“和合”意識的更高程度的“和合”,因為這種和合是涵括了經過數千年“分離”之后的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和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和合”也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還要凝重地說:“和合”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經無數次坎坷、經過無數次重大災難后、才得出的智慧選擇,這正好注腳了這一句流行話語——不經風雨,就見不到絢麗的彩虹!但是,我們還要祈愿:這一風雨的過程縮減得越短越好!
在此,我們謹祝高志其先生大文化理論的建樹與世界文明和合的愿境早日得以實現。
郭延成
郭延成,男,1969年3月出生于天津;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現任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永惺佛學研究中心講師,香港大學榮譽研究員。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