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身的飲食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在與中華飲食文化的調適和因應中完成了中國化之蛻變,體現和折射出中華文化固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和精神氣質?梢哉f,佛教飲食文化是理解佛教中國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疾旆鸾田嬍澄幕闹饕獌热莺突緝群,可以深化對佛教文化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理解。
戒葷、茹素和品茗
佛教飲食文化包羅萬象,從飲食結構而言,主要包括戒葷、茹素和品茗三個方面。
首先,戒葷腥。食物禁忌是宗教禁忌之一,包括:第一,忌葷。葷或辛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佛教禁斷“五辛”,各經對五辛記載不同,大致包括蔥、蒜、韭、薤和興渠。第二,忌腥。腥指肉類,即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類。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的教義,《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佛經都嚴禁殺生食腥。第三,禁酒。佛教認為“酒是放逸之門”,飲酒是違背佛教“五戒”的行為,因此,佛教嚴禁飲用一切能使人麻醉的酒。另外,佛教亦有忌煙、忌零食等規定。
其次,倡素食。素食通常被認為是佛教飲食文化的基本內容。但事實上,佛教所謂吃素的傳統主要流行于漢傳佛教中,南朝梁武帝大概是始作俑者。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下了《斷酒肉文》詔,從此以后,佛教寺院就禁斷了酒肉。在寺院之外,為了追求個人的福祉,一些居士和善男信女也會長期或短期守齋吃素。另外,佛教素食文化也已嵌入到中國民俗之中,如每逢“佛得道日”,亦即“臘八節”,民間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由于受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古代漢民族形成以素食為主、肉食為輔的飲食結構。后來,儒家又賦予這種飲食習俗以深厚的人文關懷意義,提倡“布衣蔬食”,以此“飭身”,砥礪自己的品行。凡此,都與佛教提倡的慈悲、刻苦等精神不謀而合,并具化在日常飲食之中。
佛教飲食也采取中庸之道,因地制宜,行“方便法門”。對于普通信眾而言,佛教允許吃“三凈肉”或肉邊菜。而且,為了照顧教俗兩界的口味,古代寺院中的“香積廚”(僧廚)還以豆腐和面筋為原料,研制開發出極為精致的素菜系列。同時,寺院素食也被推廣至市井社會之中。
最后,好品茗。寺院僧人中多有飲茶、品茶的習慣。飲茶與坐禪有不解之緣。坐禪是佛教僧人基本的修行方法,需要修習者息心精慮,端身正坐,這樣,能夠提神清腦,又能清性修為的茶就成為僧人坐禪不可缺少的飲料,飲茶甚至可以保證“坐禪時通夜不眠”。更為重要的是,茶文化被融入進了禪道之中!岸U茶一味”,“茶意產禪味”,茶與禪漸成一體,“吃茶去”成為禪林流行話語。
節制、慈悲和審美
佛教飲食文化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節制自律的飲食習慣。宗教以“人—神”關系不同,大致可分為他力型宗教和自力型宗教。佛教屬于自力型宗教,強調個人覺悟在得道成圣中的決定性作用。佛教通過禁葷腥、茹素、守齋等培養節制自律的飲食習慣,以加強信仰者的宗教和文化認同。
其二,慈悲為懷的飲食觀念。佛教反對人類對自然濫殺無辜和過分掠奪的自私自利的做法,宣揚愛一切有情無情。佛教戒殺生的戒律以及食素齋的飲食觀念,不僅是其宗教教義的內在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對生命和自然的感恩、敬畏和慈悲之心。
其三,清雅灑脫的飲食審美意趣。佛教追求清雅灑脫的飲食審美意趣對世俗社會也帶來了影響,例如,宋代士大夫階層以吃素為一種時尚,一掃唐以來大快朵頤的食肉之習,食風為之大變。當時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以詩詞表達對蔬食的喜歡,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對隱士清高“林下之風”的向往,如蘇東坡《菜羹賦》、朱熹《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等。
由“吃齋念佛”到生態關懷
佛教于1世紀中期沿絲綢之路,經過西域各國傳入我國。在一千多年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和西域各國的飲食觀念、飲食風俗以及大量的食物、飲食器具等也隨之傳入我國的大江南北,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飲食文化。而佛教自身的飲食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在與中華飲食文化的調適和因應中完成了中國化之蛻變,體現和折射出中華文化固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和精神氣質?梢哉f,佛教飲食文化是理解佛教中國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弘揚佛教飲食文化積極、合理的內容,以綠色、生態等現代理念引領佛教飲食文化之中國化,有助于現代人養成更加健康、文明、科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在、共處、共生。(文:王玉鵬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