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主題為“同心奮進新征程”的2022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在澳門舉行。此次首設青年論壇是粵港澳三地佛教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落實三地佛教界于2020年在廣州共同簽訂《粵港澳大灣區佛教界交流合作備忘錄》的具體行動。來自澳門地區的妙智法師、宏法法師、湛啟光居士,廣東地區的來東法師、心云法師、悟倫法師,香港地區的果毅法師、傳顯法師、寬廣法師共9位代表分別作主題發言。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妙一法師主持。
主持人: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妙一法師
澳門佛教青年總會會長妙智法師首先以“同心同愿付青春,奮進奮發踏征程”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他說:民族和國家的強大,青年是生力軍;團體的壯大、宗教的發展,也都離不開青年。作為佛陀教法的傳承者,佛教青年任重而道遠。大灣區佛教青年應該把弘揚正信的佛法當做首要家務,做積極入世的社會服務事業,增進民眾的福祉,傳承愛國愛教優良傳統,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心力。
澳門佛教青年總會會長妙智法師
來自廣州光孝寺的來東法師結合自己服務于由中國佛教協會設立在廣東的佛教英語交流基地所開展的工作,談了青年一代法師如何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來展現中國佛教良好形象。會上,他希望粵港澳佛教界青年法師能聯動起來,以“佛教英語交流基地”“粵港澳大灣區佛教文化交流基地”等為紐帶,以各佛教叢林為平臺,大力培育佛教雙語弘法人才,進一步鞏固佛教文化交流的基礎,扎實畫好世界佛教友誼的同心圓。
廣州光孝寺來東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果毅法師以“佛教在疫情下的心靈關顧”為主題,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發言。他表示,“新征程”即是指進步、創新,而進步、創新,正符合佛陀本懷;浉郯纳畧F要“以戒為師”,依法依規,以同心奮進、佛法轉心為契入點,善用高科技,開展防疫抗疫、心靈慰籍和生死教育等弘法利生事業,多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果毅法師
通過視頻線上發言
來自澳門的第二位發言代表是澳門菩提社會服務中心的宏法法師。他的發言從佛法和現實社會兩個層面論述了“佛教對當今社會的作用”。宏法法師認為,佛教是以慈悲精神來促進“命運共同體”構建,以“無我”精神來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與彌補倫理道德的缺失,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來實現自我和助力社會的和諧發展。
澳門菩提社會服務中心宏法法師
90后僧人、來自廣州光孝寺的心云法師以“且把他山石 巧做同心圓”為主題,分享了自己曾經沿著祖師大德求法之路到斯里蘭卡讀佛學,再另辟蹊徑到英國讀心理學所經歷的感想。他說,佛教“治心”應與時代契理契機,佛教教義要作出符合時代的詮釋。同時他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佛教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當代佛弟子理應承擔社會責任,才能做到“心凈則佛土凈”。
廣州光孝寺心云法師
“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香港天臺精舍當家、佛教院侍傳顯法師在線上視頻發言中說,香港在疫情期間得到強大祖國的支持,佛教四眾弟子也以不同方式參與防疫抗疫工作,特別是在安慰大眾心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認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佛子,應當具備出色的能力、莊嚴的品格,做到“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的胸懷,荷擔如來家業,令世界、令人心變得更美好。
香港天臺精舍當家、佛教院侍傳顯法師
通過視頻線上發言
在第三輪的青年代表發言中,澳門佛光青年團顧問湛啟光居士從親身參與體驗的“素食嘉年華”、云端修持兩個活動例子,講述了在現今社會的大環境以及新冠疫情影響下,身為佛弟子應該如何突破障礙、積極弘法。他認為可以緊貼時代思維,并以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迎向弘法的新世代。
澳門佛光青年團顧問湛啟光居士
廣東珠海普陀寺監院悟倫法師的演講題目是《大灣區佛教青年如何切實服務灣區建設》。他認為青年僧伽應該以佛教經典作當代詮釋,促進大灣區佛教界愛國主義精神;以佛教文化在當代弘揚,促進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以人間佛教在當代踐行,促進大灣區佛教界慈悲濟世精神這三方面為建設人文灣區而作努力。
廣東珠海普陀寺監院悟倫法師
最后一位進行主題發言的是來自香港東涌羅漢寺的寬廣法師。她借用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勉勵大眾青年的堅持為國為教育人、自覺擔當盡責、心系廣大青年、勇于自我革命的“四大點”,分享了自己對大灣區佛教界交流合作和發展的想法。她認為可以推行宗教與生命教育的融合,從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著手,引導大眾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
香港東涌羅漢寺寬廣法師
通過視頻線上發言
認真聆聽
現場觀眾
2022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青年論壇,由廣東省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指導,廣東省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澳門佛教總會聯合主辦,澳門佛教總會承辦。本次青年論壇的圓滿召開,充分發揮了粵港澳三地人緣、地緣、教緣的優勢,展示了新時代粵港澳佛教青年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奮發前行的使命擔當,更是為大灣區優秀佛教青年人才搭建了一個交流互鑒互動的平臺,有力地促進了粵港澳三地的民心相通,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