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民生獎學金
樓宇烈民生獎學金
樓宇烈,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湯用彤等哲學大家,深入經典文庫,遨游學術海洋,開啟了在北大半個多世紀的求學和教學生涯。他博學廣聞又治學嚴謹,一部《王弼集校釋》,給后來者如何在解釋古典經典中創作現代經典以深刻啟示;在上個世紀佛學最為落寂之時,他發起編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影響了一代年輕的學者和僧人。他用自己的勤奮和江南士子特有的才情,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國哲學方法論、中國哲學史料學、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校釋等諸多方面創造了學術界的“絕學”。他認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他有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發出了“不認同文化傳統,就是不認同歷史”的震撼強音。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彼恰盀榧骸敝畬W的信仰者,中國傳統文化真誠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八十六歲的高齡,他依然不辭勞苦地傳播人文主義哲學真諦,矢志不渝地踐行人文主義哲學精神,為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樓宇烈民生獎學金,由北京民生中國書法公益基金會于2019年設立,旨在鼓勵青年才俊研究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以樓宇烈先生的哲學人生與學術思想為典范,學以成人,立成人志業,承中華道統。
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民生獎學金
樓宇烈民生獎學金評選委員
李四龍(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
董平(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李良松(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林美茂(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成建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
王新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
周群(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敏 第二屆樓宇烈民生獎學金特等獎獲得者
周敏,男,江西吉安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2017級博士生,導師朱良志教授。研究領域:中國美學、中國藝術史。2019-2020年度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2020-2021學年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
2019-2020學年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生獎學金
2017-2018學年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2017-2018、2020-2021學年北京大學三好學生
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第二屆博士生論壇獲“優秀學術論文獎”(中國美術學院,2017.11.25)
獲獎論文
復古何為
——傳統藝術中的復古現象及其現代意義
摘 要:復古現象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十分常見,復古觀念幾乎規定著古人的思維方式。傳統藝術中的復古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禮儀、收藏、借古開新!肮拧北旧碓趥鹘y敘事中意味著一種天然的合法性,古代將價值理想指向“過去”維度,即使“開新”也必須在“借古”的前提之下展開,這是一種確保自身同一性的有效手段。而現代社會則相反,它將價值理想指向未來,它崇尚新奇、異質性。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古代與現代的不同之處,可以從中反思由“現代性”的差異、分割、異質等特點所帶來的根本上的問題。對“復古”觀念持肯定態度,并非意在懷古或主張回到過去,而是希望通過激活中國傳統的“復古”觀念,為中國發展出自己的“現代性”提供一種思路。
關鍵詞:復古;文人藝術;現代性;時間觀;變化
“復古是中國藝術中一個源遠流長的機制,從三代的禮制藝術到晚近的繪畫書法不絕如縷!彼^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書則魏晉,畫則宋元,既是學統,也是道統。古典生活中的人們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傳統,解釋古人的遺訓,恢復往昔的理想。那么復古與創新,古人與今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斷裂如何理解?“復古”究竟要復到多古才算古?“古”的又何以就是好的?本文從時間觀念的角度對古代與現代的本質不同展開討論,揭示古代“復古”與現代“創新”觀念的沖突所在。首先,我們有必要對傳統藝術中的復古概念及復古現象進行梳理。
一、何為復古
《說文解字》里說“復,行故道也!倍斡癫醚a充說“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者皆備于古,故曰古,故也!笨梢姀凸偶磸推涔,也就是恢復其本來的樣子。復古的前提在于有所中斷,正在于失落了某種東西,才需要去恢復。所以任何“復古”的嘗試都必須跨越年代和心理上的距離來重新親近“古”的價值與品味,并將己身融入其中。
二、復古現象的類型
復古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明顯的“自覺”意識,它表現出一種刻意脫離當下的意圖,我們可以對歷史上的復古現象進行類型模式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禮儀、收藏、借古開新。
“禮儀”模式下的復古制作,主要在國家政治層面,其意義重在確立政治權力繼承的合法性,如王莽的復古活動,一個克己復禮的儒生,以制作禮樂為重要方面,將漢代制度的設計推向理想極致。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復周公之禮,廢漢武帝之禮,這對后世的禮制改革,包括唐禮和宋禮,在格局上和精神上都有很大影響。
“收藏”模式下的復古活動主要在個人層面,意在凸顯擁有者的高雅身份,以區隔于其他低俗階層。關于對古物的好尚問題,柯律格先生有不少精彩論述,他指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士紳精英作者的文字,絕沒有涵蓋明代物品的所有類型,與那些面向低端市場的著述,不僅表述詞匯相異,而且有著完全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居家手冊中通常稱物品為“時樣”,其意顯然為“時尚的”,而這個詞在文震亨的書中卻并未見到?梢,文人士紳階層對所謂“時樣”多取一種拒絕的姿態,收藏是好古者對自身高貴身份的彰顯。
在宋代之后,收藏模式下的復古現象出現了新的轉向,復古觀念逐漸滲透到文人的藝術創作中,這就形成了第三種復古模式:借古開新。文人畫論中的復古現象歷來能看到很多,如前面已經提到的例子。高居翰說,對前朝和當下都不滿意,元初士大夫畫家選擇了綜合復興古老傳統和創造嶄新風格的道路。如趙孟頫之“復古”、激進如康有為者大倡崇碑抑帖之論,當然有很強烈的政治、文化上的動機,但從藝術本體上看也是為對南宋院畫的糾正,對晚清帖學敗壞的反撥,重開一代風氣。在“必也正名乎”的傳統語境中,名正言順是那么重要,即使在文人的藝術創作中,亦難脫此框架。
三、復古與創新
“借古開新”的問題在傳統藝術觀念中非常重要,其中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意味。古人所謂的“古意”并非一個固定的樣式,而是一種可以自由闡釋的理想原型。古人談論新變的論述常能見到!叭夯[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王羲之);“天之為道,生生相續,新新不!保ǹ追f達);“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生生之謂易,易即變,變無重復故常之道,變就是新變,無新則無變,即生即新,即新即變,新變必然與過往相關聯。故有學者指出中國哲學和美學新變思想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復中趨新,在連續性的變化中,主會通和合,而非西方文化主標新立異;二是即故即新,新雖與故相對,但新不脫離故,兩者構成極富魅力的張弛關系,若即若離,不即不離。如同太極的力道,連續往復,綿綿不絕,這種新不是外在表象的更替,而是心靈對生命的發現。
以上復古特點在現代傳統(在此有必要說明一個問題,本文所說的“現代”是指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所謂“現代性”也是從這一脈絡中產生的。對于中國自身有沒有產生“現代性”這一問題,學術界依然具有爭議。本文不欲對此過多展開,在此只選擇接受一種觀點作為論述的基礎,即認為中國自身并未發展出西方意義上的“現代性”,至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的沖擊,古代舊學的瓦解,“現代中國”才逐漸形成。換言之即,現代中國的“現代性”其實來自西方,故后文直接將中國古代時間觀念與西方現代時間觀念對比,乃是因為本文論述的基礎在于接受現代中國的時間觀念來自現代西方這一論斷。)中則變得截然相反,現代傳統中的“新奇”“創新”則丟失了這個“古故”的維度,它要求切斷與故舊的連續,并視之為過時、落后,而以一種全新的、轉瞬即逝的鮮活姿態出現,它強調差異、分割、新奇、進化等等特性,這是與古代復古傳統反差極大的地方。帕斯深刻地指出:現代性是一種爭議性的傳統,它驅逐當下的傳統,無論那是什么,但卻在一剎那之后又將其位置讓渡給隨之而來充當現代性的一個瞬間表現的又一個傳統,“現代性”從來不是自身,它始終是異類。
為了更好地說清兩個傳統關于“變”的不同點,筆者以為古代傳統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通變”,而現代傳統則可以稱為“創新”或“新變”,它更強調變中之新的異質性。
四、復古的現代意義
古人以復古方式求通變的意義何在?或者說為何一定要通過復古來求變?而現代卻為何恰恰相反,要以中斷、否定過去的連續來求變?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本文認為需要涉及到古代和現代兩種不同的時間觀念!吨芤住肥侵袊糯钪嬗^的總結: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以此六十四卦推衍復雜的宇宙世界。這一體系本身是一個完美不變的模型,所有的變皆在這個模型內部被模仿,所謂“周流六虛,唯變所適”。這一體系體現了古代宇宙觀的兩個特點:一是對超越變化的把握,所謂“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系辭上》)以把握變化不測為神明;一是對超越時間的把握,因為循環時間本質上是對時間不可逆的直線流動的否定、超越,其實是一種無時間的永恒時間。
古人對于時間的流逝所隱含的難以預測的變化是恐懼的,其逃脫變化的方式之一是循環重生,以此將自身從歷史的變化中拯救,然而重生帶來的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喘息而已,隨之又被拋入另一個開始。歷史的展開是原初時間的貶值,一個緩慢的,無可阻擋的,以死亡為終結的傾頹過程。原初時間的意象一定是在“過去”——不是最近的過去,而是一個超乎所有過去的過去,那“過去”可被稱為“開端”。何為“開端”?對此海德格爾在其《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有精辟論斷:
真正的開端絕不具有原始之物的草創特性。原始之物總是無將來的,因為它沒有贈予著和建基著的跳躍和領先!_端總是包含著陰森驚人之物亦即與親切之物的爭執的未曾展開的全部豐富性。
“開端”并非歷史進步論語境下的原始草創、落后荒蠻,其中包含著有待展開的全部豐富性,那是藝術作品的意義(價值、真理)得以一躍而出的源泉。這個過去的“開端”永遠在場,它充當一個模仿的原型,定期在儀典中再現而保護著社會免于變化。這種“開端”是一個亙古不變的時間,且不是發生一次,而是一直在發生的當下。它既逃脫了意外也逃脫了偶然,盡管它是時間,然而也是對時間的否定。
但是現代與古代的思維方式突兀地決裂了,說“突!辈⒎且庠诂F代傳統毫無繼承而憑空生出,乃是側重在其時間觀念的一種突破!艾F代”是西方希伯來猶太教(上帝和啟示)和古希臘哲學(存在和理性)兩大文明之間矛盾無可消解的結果。這兩者之間的斗爭最終是以神性被驅逐——“袪魅”為代價,理性獲勝,所以上帝死了,F代時間繼承了基督教時間的直線不可逆特點,但是否定了基督教的時間有限性——當全部時間用盡接受“大審判”之后則是永恒的當下,F代打開了無限未來的大門,無限且不可逆時間觀的確立也意味著拯救的不可能,因此上帝必須死。從古希臘繼承而來的理性則傾向于從自身中分離出去,每當它反省自身,它便分為兩半,這是一種批判理性。
在此,與古代不同的是現代文明第一次肯定并贊揚變化本身,時間(歷史)才是我們通往完美的必經途徑,人的所有活動的意義也發生轉向,不再具有宗教性的意義,其意義首先是歷史的和社會的。所謂完美,在現代被引入了時間維度,現代社會的時間(完美)原型必定指向未來——這個和差異、分割、異質、新奇、進化、未知、變化等幾乎同義的詞,它尚未存在并且永遠將來。對于現代的我們,時間是變化的載體,對于古人則是壓制變化的媒介。古人的過去不只是時間的一個范疇,還是一個超越時間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再來理解文人畫中“高古”的價值就會容易很多,朱良志先生在解讀陳洪綬的作品時提出一對范疇——超越和還原。超越乃是從現實的變化沖突中解脫出來;還原則是恢復到原初開端的境域——無時間的永恒之中,這是古人所追求的完美境界。復古之本質恰恰是無古無今,通過此在和往古的轉換而超越時間,是一種無時間的時間,它體現的是中國藝術家對永恒感的思考。
余論
“現代”打開了未來之門,這未來盡管是“完美”的倉庫,卻既不是安身之所也不是盡頭;相反,它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開始,一場永遠向前的運動,未來之門打開的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天堂,因為它是欲望的國度;地獄,因為它是不滿足的家園。未來以最痛切的方式呈現出構成現代性的矛盾!皬凸拧敝诠诺渖畋尘跋碌娜藗,猶如空氣,“人心古樸”是說風俗淳厚,“人心不古”幾乎就是時風敗壞的衰世之嘆,“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狀態乃是“致君堯舜禹”恢復三代之“空氣”。在一味求新求奇求異的現代、后現代語境下,筆者激活傳統藝術中的“復古”概念,意在賦予它一種現代價值,“復古”不只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對“過去”的重新激活,但目標是指向“未來”的,這一過程始終發生在“當下、此刻”,因此,“復古”不意味著對“當下”的否定,它恰恰是對“當下”的肯定。在這個“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的開放世界圖景中,復古何為?或許就是為“真性”的再生備好一個居留之所吧。
推薦人語
周敏是我的博士生,跟隨我學習日久,在課上課下他都表現出對學術的敏感和熱情。我非常高興為他推薦如下:
他為人踏實穩重,謙遜樸實,尊師愛友,樂于助人;為學勤于鉆研,思維活躍,閱讀面廣,且有很好的問題意識。做學問的態度真誠嚴謹,精益求精,為了完善自己論文的觀點積極主動地請益師友,這令我印象深刻。
他提交的這篇論文討論的是一個時間觀念的問題,其見精思之處在于從時間的角度切入復古問題的討論。他抓住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復古現象,對此現象進行藝術史的梳理,分類成三種類型,然后對不同類型的意義進行深入解讀。為了凸顯復古的特點,他導入了“現代性”的討論,如在文章中自述的他所接受的觀點是所謂“現代性”即是西方意義上的現代性,中國自身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現代性。我認為這是學界比較占多數的觀點,以這個觀點為基礎立論是可以站住的。
文章指出古代和現代斷裂的根本之處是由于的時間觀念不同,古人通過復古而求變,其內在意義是求與古人心靈會通,以此獲得一種連續、同一性的確認,并從現實的變動窘迫中解脫。而現代人通過未來求新變,則切斷了這種同一性,“現代人”注定是孤獨的異類。該文并沒有停留于此,最后指出,重談復古不是意在懷古或主張回到過去,而是希望通過激活“復古”這個概念,賦予它一種現代價值,為開出一條“中國現代性”提供構想思路。這體現出作者敏銳的現實關懷,頗為難得。該論文在藝術史和藝術哲學之間來回穿插,由史入思,體現出周敏同學很好的學養積累,是一篇頗有價值的文章。
周敏同學是我們美學教研室的博士生,修過我的課,在美學中心組織的“美學散步”講座上也經常見到他,挺活躍。他在我的課堂上非常認真,每次課的討論都很積極,可知他課后有很多學習和思考,能見出他對學術的熱情和用心。作為美學專業的學生,他有很好的藝術感知力,這得益于他之前書法專業的背景,有很好的藝術實踐訓練,對書法繪畫本體有很深的理解。平時對待同學、老師都很友善有禮,性格開朗,樂于助人;為人踏實穩重,謙虛慎思。
他的《復古何為:傳統藝術中的復古現象及其現代意義》這篇文章討論了傳統藝術中的復古問題,這是傳統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從現代的角度看,“復古”很容易理解成頑固、落后、保守的代名詞。但是本文重新激活了復古這個概念,認為復古不能簡單理解為歷代復古思潮的以古律今,或者以古代今,復古的本質恰恰是無古無今,體現的是古人對永恒感的思考。他認為“復古”不只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對“過去”的重新激活,但目標是指向“未來”的,這一過程始終發生在“當下、此刻”“復古”不意味著對“當下”的否定,它恰恰是對“當下”的肯定。由此,復古概念獲得了現代意義。整個文章結構層層遞進,由現象到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意義,論證清晰;材料征引詳略得當,體現很好的學術素養;觀點也非常明確,有很好的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殊為難得。
傳統文化必須經過現代的轉化才能被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反之,現代的開啟也必須汲取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周敏同學這篇文章即是在做這種嘗試,我認為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民生獎學金
葉嘉瑩民生獎學金
獲獎名單
特等獎
謝蒙恩 北京大學
余丹 北京師范大學
陸倩 南開大學
王君青 南開大學
沈鈺潔 武漢大學
宮瑞龍 臺灣大學
優秀獎
喻細濤 北京大學
李子吟 北京師范大學
董新寧 北京師范大學
胡琨 南開大學
李虹澄 南開大學
梁譽 南開大學
?家樂 武漢大學
李夢瀟 臺灣輔仁大學
郭?昕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沈鵬民生獎學金
獲獎名單
特等獎
肖春光 中國藝術研究院
高陽 中國美術學院
王棟 南京藝術學院
湯傳盛 南京藝術學院
張惠淇 上海大學
貝思敏 上海大學
優秀獎
張耀虎 中國藝術研究院
楊家偉 中國藝術研究院
梁治國 中國人民大學
劉暢 中國人民大學
李雪童 中國美術學院
田振宇 中國美術學院
賀羽曼 南京藝術學院
陳文波 浙江大學
許非同 上海大學
樓宇烈民生獎學金
獲獎名單
特等獎
陳仕偉 復旦大學
陸杰峰 南京大學
陳偉良 浙江大學
馬天威 北京大學
秦凱麗 人民大學
周敏 北京大學
優秀獎
賀敢碩 北京大學
蘇杭 北京大學
陳志雄 中國人民大學
王茂林 中國人民大學
高思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傅志偉 北京大學
黃江 復旦大學
李志龍 復旦大學
劉寶蓮 北京中醫藥大學
余柯嘉 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