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像 覺一法師拍攝
文殊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首、妙樂、妙吉祥、法王子等。文殊菩薩,梵名文殊師利,簡稱"文殊",又作"曼殊室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文殊三名,一是文殊師利,意譯為妙德,因文殊菩薩智慧超群,具有不可思議種種微妙功德,故稱妙德。二是滿殊尸利,意譯為妙首,因文殊菩薩的不可思議功德在諸大菩薩之上,故稱妙首。三是曼殊室利,意譯妙吉祥,因文殊菩薩功德殊勝,最勝吉祥,故稱妙吉祥。在密教中,文殊菩薩稱吉祥金剛,呈金色童子形,頭有五髻,左手捧青蓮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篋。
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為古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常隨弟子之一。他出生于古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家,血統高貴,為婆羅門種姓。據說,文殊出生時屋宅化如朵朵蓮花等,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后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 因他生性聰慧,通曉五明,便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學道而證得圣果;蛑^其為已成之佛,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蛑^其為實在人物,《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成道后的文殊,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眾菩薩中堪稱第一,所以尊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洞蠓綇V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F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斗鹫f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薄洞蠓綇V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中授記:大支那(漢地)是文殊菩薩殊勝的住地,菩薩化身為八、九歲的童男來到殊勝的圣地!度A嚴經》云:東北有一座清涼山,初劫時有很多菩薩聚會,賢劫曼殊師利童子與一萬眷屬在此地廣轉說法,支那地方菩薩住的宮殿名羅延窟,系初劫到現在菩薩主要的住處。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認為他是諸佛之母,諸佛之師。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文殊菩薩在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他現住的北方常喜世界,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文殊菩薩曾發十八大愿,于未來清凈無垢寶置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示現作佛,為濟度無邊痛苦的眾生而示現菩薩身,以智慧的形象幫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段氖獍俗滞恿_尼儀軌》中佛對金剛手菩薩說:東北地方大支那有一座五個臺的山,我涅槃后,文殊菩薩在此游戲神通,令一切眾生得到安和樂利,傳廣大殊勝的法,有天龍八部護持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寺院供著五方文殊:東臺望海寺聰明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供,中臺演教寺供儒童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此外還有老文殊、小文殊、比丘文殊、燈籠文殊、紅文殊、白文殊、黃文殊等共54種形態,由于文殊師利菩薩,因時、因地、因情、因物、因體化現,與眾生因緣非常殊勝。這是典型的文殊信仰東傳中國的"生根化、生活化、生態化″的最殊勝觀表與勝行。
覺一法師拍攝
一、文殊信仰"生根化″
1文殊經典信仰。來華的印度和西域等域外僧人和漢地西行僧人中如法顯、玄奘等僧人,參與文殊經書翻譯弘法。從東漢時期到北宋初年,甚至到了元代,都有人翻譯文殊經典。據統計,關于文殊類的經典共有80余部。其中,西晉的竺法護和唐代的不空是翻譯文殊經典較多的兩位高僧。雖然在竺法護之前,已經有安世高和支讖翻譯文殊類經典,但是從竺法護開始,文殊類經典才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原,他翻譯有《文殊師利凈律經》《文殊悔過經》等文殊類經典近十五部。不空翻譯的文殊類經典,在唐代是最多的,而且又以密教經典為主。他翻譯有《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等文殊類經典十余部。"七佛滅罪真言″,更是普度普惠、普慈普愛有情有緣眾生!镀叻饻缱镎嫜浴烦鲎浴洞蠓降韧恿_尼經》,釋迦牟尼佛因文殊師利菩薩的請求,而宣講過去七佛曾誦之真言,為佛門十小咒之一。此真言最大效用:消滅罪障,平安吉祥,事事順利,造福后世。此咒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世尊因文殊師利法王子的請求,而說過去七佛曾誦過的咒一個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僅后世受極大苦報,現世也不得平安,為了消滅罪障,最宜持誦《七佛滅罪真言》。五臺山的佛法,最早興起的是華嚴學。北魏靈辯著《華嚴論》一百卷(今存卷十),北齊劉謙之著有《華嚴論》。唐澄觀在大華嚴寺著《華嚴經疏》,號清涼國師,是五臺山華嚴學的極盛時代。后來五臺山高僧依《華嚴》行持的很多,元時正順,號稱華嚴菩薩。其次是凈土宗,北魏曇鸞著《凈土論注》,唐法照創《五會念佛》。次為律宗,傳說北魏法聰曾于五臺北寺開講《四分律》。唐太和二年(828)禁諸州傳戒,唯留五臺戒壇?梢娞茣r五臺的戒壇很著名。明代中興律學的如馨于五臺山得戒。他的弟子寂光先于五臺吉祥寺建壇傳戒,后建寶華山戒壇。近代傳戒所用的儀軌《傳戒正范》即于此寫成。次習禪的高僧,隋有佛光寺解脫,唐有秘魔巖木叉,金剛窟隱峰,菩薩頂金光照等。晚唐有名的禪宗巨匠趙州從諗曾九次行腳到五臺?梢娢迮_山唐時禪宗的興盛。明時復興五臺山的寶金、凈澄,也是禪宗人物。明清以來五臺山青廟多屬禪宗,臨濟最多,次為曹洞。顯通、廣宗二寺,特稱為摩騰、竺法蘭宗,為五臺山特有的宗派。天臺宗唐時在五臺山曾經一度盛行,開成五年(840)有志遠、文鑒等于大華嚴寺講天臺教,日本圓仁從志遠受《摩訶止觀》及寫天臺章疏。密宗在五臺山占著很重要的地位?隙ㄎ氖馄兴_住在五臺山的《法寶藏陀羅尼經》就是密宗的經典,五臺配文殊五髻、五部、五佛、五智也是密宗的法相?逃蟹鹜硬ɡg《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經幢遍布五臺山。不空三藏在五臺山建金閣寺以后,更奠定了密宗在五臺山的基礎。
2文殊道場信仰!度A嚴經》中關于道場信仰的《諸菩薩住處品》《入法界品》等都是在六十《華嚴》中才開始出現的。史料記載最早朝拜五臺山的域外高僧是智藥三藏,西域高僧,如佛陀波利、般若三藏等!斗鹫f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場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文殊菩薩作為七佛之師,加持力不可思議。吉祥經說,應與智者交,勿近愚癡者。所以,我們將此行稱之為:“脫胎換骨”,把業障身轉化為福德智慧身。
3文殊圣相信仰!段氖獯笫快`應錄》的序中引《文殊經》說:“若人聞此五臺山名,入五臺山,踏五臺山地,得五臺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無上菩提!狈瞾淼轿迮_山,甚至只要聽到五臺山的名,來五臺山踏踏五臺山的路,乃至撿一塊小石頭子,都跟文殊菩薩結上了得度的因緣。文殊菩薩的十大愿里面也證實,不管以什么樣的因緣接觸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都會引導我們眾生成佛!翱v經天上千億歲,不如一步向清涼!碧焐鲜翘鞓妨,但是天福享盡還會墮落。但我們邁向于五臺山,求文殊菩薩加持開大智慧,是給我們積極創造了稽首文殊的機會,讓我們的心地早日得清涼,去除煩惱,早得解脫,成就佛道。印度及域外高僧與文殊菩薩因緣。印度國有摩滕、法蘭二菩薩,以天眼觀震旦有情,有大乘根器者已熟。并觀五臺文殊所居,而圣教未至,知歸者少。遂賚釋迦文佛畫像,并四十二章經,將東適震旦。時漢孝明帝,于永平七年正月,夜夢金人,身高丈余,赫奕如日,來詣殿庭。域內高僧與文殊菩薩因緣。當年虛云長老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臺山,耗時三年,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后來親自感應的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來救他。而且夢見他母親因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
覺一法師拍攝
二、文殊信仰生活化
1文殊信仰社會生活
文殊信仰皇家性
從北魏開始,華嚴宗傳入五臺山,即使從北魏拓跋宏公元499開始,華嚴宗傳入五臺山,一直到今天公元2017年,至少有1518年的歷史,那么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與確立也至少有1518年的歷史。
五臺山佛教圣地地位的確立離不開中國各朝帝王的支持。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五臺山吸引了歷代皇室的不同程度的重視。其中,對五臺山信仰推廣貢獻最大的莫過于唐皇室。尤其是從高宗及武則天自下,唐皇室大力提倡五臺山文殊信仰。國外的學者如 Timothy Barrett 和Tansen Sen等認為唐皇室的提倡不僅僅是因為信仰,更有政治因素納含于中。 大厲七年,在不空三藏的奏請下,唐代宗敕令:敕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內,各簡一勝處,置大圣文殊師利菩薩院,仍各委本州島府長官即旬修葺,并塑文殊相裝飾彩畫。文殊閣建成之日,代宗親賜八分金,書“大圣文殊建國之閣”額,自此文殊信仰大化于天下。從上文記載的印度僧人來華的時間上,我們可以印證這一理論。唐王室對五臺山文殊信仰的提倡,不僅使其大化于中國,也將五臺山圣地這一信息帶到了周邊的佛教國家,并使五臺山成為了一座國際佛教朝圣中心。
文殊信仰是尊崇大智文殊菩薩的法門,隨著《華嚴經》的翻譯與流傳,唐大歷四年(769),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等的奏請,敕令天下食堂中,除了供奉賓頭盧尊者像外,還要安置文殊師利菩薩形象;七年又敕令天下僧尼在寺院內選址,設置大圣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塑像。至此,文殊信仰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佛教信仰的重要部分。據《古清涼傳》卷上載,北魏文帝游歷五臺山,在中臺頂建造一寺,安置菩薩像!端胃呱畟鳌肪硭妮d,唐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也曾在五臺山造立文殊菩薩的玉像,說明五臺山的文殊信仰自古以來,經久不衰。
文殊信仰,信仰的是文殊菩薩的大智大悲大行大愿,信仰的是文殊菩薩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及美德.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按照文殊菩薩的啟示,努力探索"第一義諦"之究竟,于佛法之"。
文殊信仰是一種典型的菩薩信仰,歷史上一度得到政權的支持而十分流行,特別是唐代的文殊信仰曾盛極一時,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密教的祖師、般若智慧的化身,在佛教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深受顯教、密教及大乘諸宗的尊奉,同時也受到歷代帝王及人民群眾的敬仰。
文殊信仰民族性
各民族共享同一宗教圣地,和諧生活,和平共處的宗教和合文化。今天的五臺山,表面上有著三個民族漢,藏,蒙的寺院。五臺山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共存的佛教道場,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于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黃廟亦稱喇嘛廟,屬于藏傳佛教。五臺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五臺山現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覺一法師拍攝
文殊信仰高端性
《清涼山志》卷五"帝王崇建"中,可以看到從東漢明帝至清代康熙等數十位皇帝崇建朝禮的記載,其中包括唐太宗、武則天、宋太宗、元世祖、明成祖等等有重要影響的封建帝王。
文殊信仰是尊崇大智文殊菩薩的法門,隨著《華嚴經》的翻譯與流傳,唐大歷四年(769),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等的奏請,敕令天下食堂中,除了供奉賓頭盧尊者像外,還要安置文殊師利菩薩形象;七年又敕令天下僧尼在寺院內選址,設置大圣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塑像。至此,文殊信仰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佛教信仰的重要部分。據《古清涼傳》卷上載,北魏文帝游歷五臺山,在中臺頂建造一寺,安置菩薩像!端胃呱畟鳌肪硭妮d,唐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也曾在五臺山造立文殊菩薩的玉像,說明五臺山的文殊信仰自古以來,經久不衰。
五臺山佛教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優渥。自北魏孝文帝把五臺山佛教推向第一個高潮后,即有歷代60余位帝王都尊奉、扶植五臺山佛教。其中,從魏文帝到清仁宗等9帝先后 18次至五臺山朝山拜佛,敕建寺廟,張頒護持,所以說五臺山歷來就是皇家道場,這也是其他三大名山所不及的。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信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圣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
望海寺
文殊信仰智慧性。
文殊信仰是佛教的一種菩薩信仰。以文殊的智慧是甚深般若,而甚深般若是佛教認識宇宙人生真諦的根本智慧,是佛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種圓滿的徹底的辯證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大智無我,平等自由,圓融和諧,創新發展。因此說,文殊信仰是一種理智信仰。這一信仰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創新發展。
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與確立,與歷代帝王的崇建關系至大。在《清涼山志》卷五"帝王崇建"中,可以看到從東漢明帝至清代康熙等數十位皇帝崇建朝禮的記載,其中包括唐太宗、武則天、宋太宗、元世祖、明成祖等等有重要影響的封建帝王。
文殊信仰的形成與《華嚴經》的傳譯有關。依據佛教,《華嚴經》為佛陀最初所說的經,義理圓融,浩淼精妙,有"經王"之譽。文殊菩薩為華嚴會的上首弟子,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并稱華嚴三圣。從北魏開始,華嚴傳入五臺山,一直到今天,五臺山研習尊奉華嚴的傳統一直未變,始終是佛教華嚴宗(創立于7世紀,又稱賢首宗)的重鎮。這是文殊信仰的經典、宗派和修行實踐依據。文殊信仰的傳播又與藏傳佛教在五臺山的傳播、興盛有關。元代尊為帝師的藏傳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五祖八思巴均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自明代開始引入五臺山的格魯派開宗祖師宗喀巴也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而明成祖迎請噶舉派教主噶瑪巴四世進京供奉后駐錫顯通寺,并賜封如來大寶法王的封號;而清代雍正的國師格魯派活佛三世章嘉若比多吉則駐錫于鎮海寺。
2文殊信仰"文化生活″
社會極致流行語與口頭禪: 朝圣一次五臺山,等同于500年修行!栋闳艚洝泛汀度A嚴經》于公元2世紀中葉傳到我國。五臺山一草一木、一畫一書、一石一土(沙),都有靈動、圣性。夢參老和尚繼續開示:每一處有佛法,佛經,佛像的地方,都有護法神的存在,護法神的嗔心是很重的。印光大師法語:“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蔽氖庑叛"藝術化生活"
① "窟″,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描繪了47條靈異瑞相,大部分神蹟都跟文殊菩薩相關最神奇之處是整幅壁畫中,出現三次梵僧佛陀波利相關事跡,兩度出現的白袍老人(文殊菩薩化,多次化現點化他?黑衣僧人雙手合十,腳穿著麻鞋,腿上打白色綁腿,作行腳僧打扮,背負行囊,文殊菩薩化現的老人,正在與他說話,老人身穿白色長袍,頭戴襆帽,左手置胸前握拳,右手前伸二指豎起,榜題豎行書寫: ″佛陀波利從罽賓國來尋臺峰,遂見文殊菩薩化老人身,路問其由!宸鹜硬ɡ宰餍心_僧打扮,身穿黑色僧衣,腿上打藍色綁腿,拱手向對面的文殊菩薩所化老人行禮,身后隨從用擔子挑著包袱等物品,老人仍是第一次見面時穿的白色長袍,頭戴襆帽,右手持錫杖,榜題從左至右豎行書寫:″佛陀波利見文殊化老人身問西國之梵!
敦煌榆林窟第3窟,西夏《文殊變》壁畫,背景繪畫了《華嚴經》所說從古以來,文殊菩薩居住的清涼山(即五臺山),群峰聳立、樓宇隱現的景象。
② 圖,《五臺山圖》
《五臺山圖》必然留在此處, 敦煌61窟古壁畫《五臺山圖》,現存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大量與五臺山有關的畫卷,在敦煌莫高窟中第9、61、144、159、222、237、361窟,都有中晚唐至五代所繪的《五臺山圖》。
③ 畫,五臺山金剛窟畫。
畫中金剛窟為一方形迴廊院落,院中一僧侶雙手合十而立,應該是佛陀波利。敦煌遺書《五臺山贊 》:"金剛窟里美流泉,佛陀波利裡中禪一自來來經數載,如今即至那羅延″。
3文殊信仰"民間"生活
① 金,"金五臺",別稱"金色世界″。A,金界寺。金界寺,故名思議,與寺廟歷史有著必然的聯糸。明代,是五臺山佛寺庵院建造的高峰期。時值,最名高僧紫柏真可,憨山妙峰等大批涌現。金界寺即是當時建造的寺廟之一。也暗含了五臺山金色世界之意;始医ㄖ鶠榻鹕,寓意至尊至崇至高無尚。B,金閣寺。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系。金閣寺建造過程中,由于當時不空深得朝野的傾心崇奉,全國通力支持,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國十節度使助緣建寺,化緣僧分赴全國各地為建造金閣寺募集布施,工程歷五年而竣。寺中金閣高達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層,雕梁面棟,高聳入云。殿頂“鑄銅涂'金'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為金閣寺的開山祖師!奏請皇帝于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2人。719年隨金剛智來中國傳法。724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學律儀和唐梵經論,并隨金剛智譯語。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護送國書往獅子國。受獅子國王尸國迷伽殊禮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運依止普阿阇梨,請求開壇重受灌頂。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時入壇受學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珈經》等80部,大小乘經論20部,共計1200卷。五臺山的金閣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臺山創建金閣寺。據傳說,金閣寺是按照道義悟見的"金"閣形制而建。不空的譯著極其豐富,其主要者可分為"金″剛界、顯數、雜密、大樂、雜撰5大類,共77部,120余卷。為密宗在唐代的一時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C,"金臉文殊菩薩″。傳說,五臺山,有一次霎時,只見半空中一道亮光閃過,眾人極目一望,前面有一條平坦直路伸向遠方,隨即有一火球從空中落下,在路前方滾動?滴跣闹四宋妪埻跻,便命隨從緊跟火球。不一會兒,康熙和他的隨從們果然順利回到行宮?滴踅舆^隨從遞來的手帕拭了一下額頭冷汗,抬頭一看,火球早已不見。第二天,康熙即賜五爺皇冠、蟒袍一套,“龍參”牌匾一塊,并封為"金臉文殊″;鼐┖笥仲n五爺鑾駕一副。D,金剛窟傳說。據《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霸,東臺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東臺的祖師塔旁有一個金剛窟,是佛與佛子的密壇。迦葉佛時,羅薩王將金銀寫成的三藏顯密經續以自己身上的寶貝裝飾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護尊者(中觀應成派初祖佛教息結派的創始人印度高僧“帕當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稱“嘎瑪拉稀拉”,也是是藏地歷史上有名“頓漸之爭”的印度高僧“蓮花戒”,在漢地又為達摩祖師)在此虹化!肚鍥錾街尽份d:“此窟為萬圣(一萬尊佛)之密宅,神、樂、曲、藏等經書收藏于此”。本來是五臺山最神秘之處,有窟無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密法傳入五臺山時,受文殊接引,隱入金剛窟至今不返。大歷二年(767),無著禪師至五臺山傳播牛頭禪時,受文殊指點,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與后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瑪莫扎祖師以無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壞之時常住于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揚無上大yuan曼。唐大歷年間,溫州元著禪師得一老翁指點,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兩院,有一尊五臺山最重的(七千斤)銅藥師佛,還有文殊銅像,普賢石像。因疑老翁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為般若寺,意為“智慧”,也即文殊洞。 按祗洹圖云,祗洹內有天樂一部,七寶所成,箋日,又按靈跡記云,此樂是楞伽山羅剎鬼王所造,將獻迦葉佛,以為供養,迦葉佛滅后,文殊師利將往清涼山金剛庫中,釋迦佛出時。卻將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師利還將入清涼山金剛窟內。又有銀箜篌,有銀天人,坐七寶花上,彈此箜篌。又有迦葉佛時金紙銀書大毗奈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其后有名的高僧如無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剛窟見到文殊化現的種種神異之事?上,蜚聲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伙炸毀,興建了“林彪行宮”,還名之曰:“茅蓬山莊”,F在只留下一座祖師虹身塔.
② 發,文殊發塔。文殊發塔在五臺山塔院寺方丈院后邊,和方丈院僅一墻之隔。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余。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顯通寺的文殊發塔,傳說,里面有文殊菩薩的頭發。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的頭發藏在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發塔。傳說在北魏年間,大孚靈鷲寺每年三月廟會,設“無遮齋”,不分僧俗,不別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齋者,都給飽餐一頓。
③ 箭,帶箭文殊!肚鍥錾街尽酚涊d,盛唐時,三原李靖先在京為官,看見和尚胡作非為,非常憤怒,發誓要消滅佛教。后李靖任雁門太守。一天。到五臺山打獵,來到中臺曠野,突然看到一個赤條條的青年和尚,抱著一位妙齡女郎,正在水池里洗澡。李靖大怒,彎弓搭箭,望著這一對男女射去。正中和尚左肩。和尚抱起姑娘便朝山下跑去。李靖策馬猛追,一直追到菩薩頂寺廟,奇跡出現了。只見李靖射出的箭正斜插在文殊菩薩塑像的左肩上。寺內住持僧人聞聽李靖敘述后,解釋說,這是文殊菩薩為了點化李靖,請了普賢(亦說觀音)菩薩變出來的戲法。據說,李靖聽了此說,又仔細觀察了五臺山佛教活動的狀況,了解了佛教的儀規教義,也信奉了佛教。菩薩頂僧人為了紀念這一歷史傳說,便建立了帶箭文殊殿,塑造了帶箭文殊像。
④ 花,"花女″。文殊菩薩化作一位叫花女,帶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和一只狗前來討飯,雖說是施齋,但按照習慣布施多少還是得放點的,這女叫花子沒錢,留剪下一縷頭發作為布施,布施不多但要求卻不少,知客師耐著性子給她和兩個孩子及那條狗都分了飯,但這女叫花子說肚子里還有個孩子要吃飯,惹得大師大發雷霆。這時文殊菩薩騰空而起,現出真身,并念了一句偈語: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事后知客僧,為了彌補心靈上的內疚,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薩、于天童子、獅子騰空而起的形象,刻在一塊矩形石板上,偈曰四句話也刻在石板的右上方,以示留念。
⑤ "面″,“蕎面頭文殊菩薩”。青海、西藏少數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臺山“蕎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殊像寺書的這尊塑像。神話傳說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才把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綠毛獅子已塑完,文殊菩薩就差塑造頭部了。工匠們犯難了,菩薩的面容、神態究竟是什么樣子,誰也沒見過。你說要塑成這樣,他說要塑成那樣,七嘴八舌,眾說不一。做飯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蕎麥面,聽見院里吵鬧,以為是發生了什么事,忙出來擠在人們中間打聽。弄清吵鬧的根由后,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你們再吵也無用!”一句話,說得大伙不張口了;锓蚍祷胤坷,正準備做蕎面食,突然,院內金光照耀,伙夫朝打開的窗口望去,原來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尋彩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籠屜里的蕎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菩薩也在空中隱沒了。匠人們來了以后,忙把蕎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把所塑的菩薩成為“蕎面頭菩薩”。這個故事流傳得相當廣泛?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這尊菩薩的塑像。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墻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里。
⑥ 洞,文殊洞。五臺山文殊菩薩顯靈,金剛窟原來和五郎廟相對,在樓觀谷右側山腳!肚鍥錾街尽份d:“此窟為萬圣(一萬尊佛)之密宅,神、樂、曲、藏等經書收藏于此”。本來是五臺山最神秘之處,有窟無寺。唐儀鳳元年(676年)印度高僧波利到此,頂禮膜拜,希望得見文殊真容,得與一文殊化身的老翁對話。波利回國取來文殊所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以滅眾生重惡孽垢。到長安譯完此經,挾梵文本入窟不出。到如今,此窟仍不可知其根底,人或進去而不得出,被人用石獅堵死。唐大歷年間,溫州元著禪師得一老翁指點,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兩院,有一尊五臺山最重的(七千斤)銅藥師佛,還有文殊銅像,普賢石像。因懷疑老翁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為般若寺,意為“智慧”,也即文殊洞。
⑦ "鬢″,發鬢生。北齊(550-577)初年,第三王子至五臺山求見文殊菩薩,未果,乃燒身供養之。值得留意的是,閹豎劉謙之受到此事激勵,奏請入五臺山,晝夜精勤讀誦華嚴,并心向文殊祈佑。在連續多天絕粒飲水后,劉“忽感發鬢盡生,復丈夫相”(由閹豎恢復常人),并“神彩超悟,洞斯幽指”,于是造華嚴論六百卷。據說,這個神異的事件上聞到了宮廷,使《華嚴經》的流布于斯轉盛。
⑧ "經″ ,讀經書。 北魏僧侶靈辨,讀《華嚴經》時有所疑惑,“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清涼寺,求文殊師利菩薩哀護攝受,冀于此經義解開發”,結果頂戴行道一年,“足破血流,肉骨盡現....遂聞一人謂之曰:‘汝止行道,思惟此經’,于是披卷,豁然大悟”。另北朝末年僧侶曇韻,聽說古來五臺山者“多入祈禱 (文殊菩薩),有感見者具蒙示教”,遂入山,結果果然“備見異相”。
⑨ "冠″,龍五爺頭戴皇冠,身穿蟒袍,還有鑾駕一副呢?相傳,五爺是五龍王,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子,人性情暴,面貌黑,人稱黑臉五爺。清朝時,有一年,康熙皇帝到五臺山尋父(據傳康熙皇帝父親順治看破紅塵,棄掉皇位到五臺山出了家)。有一天傍晚,他在回行宮時,行至臺麓寺附近,突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因而迷失了方向。接著又是山呼林嘯,地動山搖,令人膽戰心驚?滴鹾退碾S從們個個驚恐萬狀。就在這班人馬慌作一團、無計可施之際,忽聽前面有人大聲喊到:“我主莫慌,卑職前來接駕”?滴踉谔旎璧匕抵斜M管龍目圓睜還是看不清接駕者為何許人也,就沖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盲目地問:“汝是何方使者,前來接朕”!拔沂侨f佛閣龍王殿老五”!叭昴転殡蕹U,使朕安抵行宮,朕定封你為公侯”,“遵命,隨我來”。
⑩ 燈,佛燈。羅睺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于唐代。據說由于此處顯過圣燈,所以名落佛寺!肚鍥錾街尽酚涊d:“羅睺寺:塔院寺東北偶,唐建。張天覺于此見神燈,有感,修飾。成化間,趙惠王重建!
樹,"佛樹″。羅侯寺"開花現佛″的制作與一段神奇傳說相關。山門內東側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張商英游五臺山時,親眼目睹樹頂呈現神燈,后人將這顆松樹尊為“佛樹”。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干做成“開花現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開花現佛,是一套木構裝置系統。佛壇上,刻有水浪圖案,圖案上,塑有24諸天和18羅漢。圓盤正中,安裝有高達丈余的一朵蓮花,4尊佛像端坐于內,8片花瓣時開時合。隨著花瓣的開合,轉盤上的18羅漢過江也隨之旋轉起來,是寺內一宗奇觀。
4文殊信仰"對外生活″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居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佛教信仰與文化的重鎮。五臺山佛教信仰以文殊信仰為核心,具有帝王崇奉、諸宗并存等特點,不僅是中國佛教的淵藪,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具有深廣的影響。
唐儀鳳元年(676)和四年,北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兩次朝臺;唐開元年間(713、741),梵僧菩提仙那朝臺,瞻禮圣跡;唐貞元十年(794),北印度僧人著名的佛典翻譯家般若三藏巡禮五臺;貞元十二年(796),西域烏荼國王與僧人純陀等朝禮五臺,其中,純陀受不空三藏的委托,監造金閣寺;北印度僧人呼哈羅悉利帶弟子三摩邪悉利等7人禮臺,北印度高僧蘇陀及其弟子佛陀室利亦朝臺,住此達17年之久,后寂于靈鷲寺。明代,先后有印度的具生吉祥 和室利沙朝禮五臺。這些從佛教發源地遠道來華瞻禮五臺山的僧侶們,為此山的神圣性,及其信仰的國際化貢獻了極大的力量。更有許多從東亞諸國來朝禮五臺圣地的僧侶們。
唐儀鳳元年(676)和四年,北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兩次朝臺;唐開元年間(713、741),梵僧菩提仙那朝臺,瞻禮圣跡;唐貞元十年(794),北印度僧人著名的佛典翻譯家般若三藏巡禮五臺;貞元十二年(796),西域烏荼國王與僧人純陀等朝禮五臺,其中,純陀受不空三藏的委托,監造金閣寺;金代,北印度僧人呼哈羅悉利帶弟子三摩邪悉利等7人禮臺,北印度高僧蘇陀及其弟子佛陀室利亦朝臺,住此達17年之久,后寂于靈鷲寺。明代,先后有印度的具生吉祥 和室利沙朝禮五臺。這些從佛教發源地遠道來華瞻禮五臺山的僧侶們,為此山的神圣性,及其信仰的國際化貢獻了極大的力量。更有許多從東亞諸國來朝禮五臺圣地的僧侶們,下文會對日本,韓國的僧侶與五臺山別做論述。
五臺山金閣寺,為創建此密宗寺院,不空三藏施舍自己的財產,并動員唐代宗及諸大臣解囊贊助,數十名五臺山僧侶在宰相王縉(詩人王維之兄)的支持下分赴天下各地化緣,不空還從印度那爛陀寺請來僧人純陀為督工,仿那爛陀寺院模式建成。 在《資治通鑒》的記載中,金閣寺“鑄銅涂金為瓦,所費巨億”。又如,塔院寺大白塔,是出于元朝尼泊爾籍建筑家阿哥尼之手。圓照寺之室利沙塔,乃是仿其本人從印度菩提伽耶帶來的佛塔藍圖而建立的。
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文殊信仰,自唐宋開始,還傳到了日本、韓國、尼泊爾、泰國等地。唐貞觀年間,新羅高僧慈藏來五臺山求法,歸國后將溟州白頭山之大根脈改名為五臺山。后孝昭王又在五座臺頂上建造了文殊院。唐宋時期,日本僧人至五臺山求法不絕,唐代日僧圓仁歸國后以五臺山大華嚴寺為楷模,在比睿山延歷寺建造文殊樓。宋太平興國年間,日僧成算改稱愛宕山為五臺山,改稱棲霞寺內的釋迦堂為清涼寺。時至當今,五臺山的文殊信仰更為興盛,早已傳遍了全球。
五臺山文殊信仰超越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國界,超越了地位、身份,體現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廣、圓融無礙、普利眾生、平等無二的內涵,也體現了五臺山文殊信仰歷史悠久、基礎深厚、生命力蓬勃、輻射面廣闊等特點。
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是人類一種獨特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財富,五臺山文殊信仰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積極引導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助推社會大眾共同實現中國夢。
菩薩像的云 覺一法師拍攝
三、文殊信仰生態觀
清代三世章嘉國師在《圣地清涼山志》中說,五臺山和古印度的金剛座、烏仗那、香巴拉、布達拉山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除五臺山佛教還相當興盛外,其余四處都佛教衰落,圣跡頹廢了。
五臺山的雪是久負盛名的!度A嚴經疏》云:“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蔽迮_山的雪往往是早雪頭年農歷八月,晚雪第二年的農歷五月,農歷六七月份的夏雪亦屢見不鮮,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交通等條件的制約,雪就成了五臺山有史以來冬季封山之說的主因之一。于是,歷朝歷代大都有歌詠五臺山奇異雪景的詩詞,其中,清代乾隆皇帝就五臺山夏仍飛雪,曾作《雪》詩一首:“昨來無衣見天衣,一夜銀林纈蕊菲。望里連空方散漫,度余別墅辨依微,詩原踐約碧峰禮,雪亦如期玉葉飛。山地向來無宿麥,惟欣潤澤夏田肥!
(1) 自然生態
佛經記載,一個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讓百里之內沒有災難。五臺山又是凡圣同居的地方。
① 石,龍歇石。
傳說五爺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因為文殊菩薩從東海借走清涼石,《文殊經》云:“若人聞此五臺山名,踏五臺山取五臺山石,
② 木,六道木(降龍木)。
超四果圣人,為近無上菩提者!绷滥居址Q降龍木,忍冬科,其木質堅韌,木面光滑細密,生長于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古藏文《五臺山記事》中記載:文殊菩薩從印度歸來時所帶拐杖,長有六條紋路,后種于五臺山,至此授名“六度木”,念念不忘修學佛法,行持六度,斷除煩惱,以此度化六道眾生,現俗稱“六道木”。受文殊菩薩加持,六道縱紋代表六字真言,持此佛珠,可;劬阍、永脫六道之苦!段氖饨洝吩疲骸叭羧寺劥宋迮_山名,踏五臺山取五臺山石,此人超四果圣人,為近無上菩提者!备螞r五臺山六道木佛珠,功德不可思議。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F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惫柿滥灸朔饑ノ,經文殊菩薩及一萬菩薩智慧加持,具有超靈性。每顆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紋路,代表著文殊菩薩的六把智慧之劍,可以斬斷眾生的一切煩惱。更何況五臺山六道木佛珠,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的人,就以本來的狀況,就這樣子念佛。六條紋路也象征著“六道輪回”,亦代表著萬德具足的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索達吉堪布曾對五臺山六道木佛珠作過開示:“念珠的材質比較重要,同時來源也非常關鍵,若是來自殊勝的圣地或上師,加持力會比較大。六道木在藏地叫“六道菩提”,六道木紋代表六度或六字真言等,總之有許多意義!绷滥痉鹬榈氖鈩俸图映至τ纱丝梢娨话,更是僧侶、善男信女行念之佳品,使用者功德無量,為佛珠中之極品。帶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據《楊家將》記載,穆桂英曾用此木,大破遼國天門陣。明朝時六道木佛珠曾受到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極力推崇。這種灌木葉小無刺,常叢生于山陰。其桿無心有結,每結自成紋路。紋路豎行,均為六道;移とズ,木面光滑,呈白色微黃。六條白線代表文書菩薩的六把智慧劍,據說有極強的加持力,可以鎮宅驅邪;還可以斬斷眾生的煩惱,由六道木做成的佛珠,喜歡佩戴者居多。俗稱六道子,每顆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紋絡,象征著六字箴言(即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極強的加持力,可以鎮宅驅邪。五臺山六道子佛珠,十分平宜樸實,像征六道輪回,帶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緣起六道木,可以斷除一切障礙,亦能消除一切毒藥作用,所以特別受學佛信眾之歡迎。
六道木念珠,原色清白,使用也會變色,上好的是如稻谷般的金黃色,但隨個人體質不同,顏色變化各不一樣。較虛寒的人使用,其色往往顯青或暗,似有水印的感覺。六道木佛珠具有超靈性,在佩戴時還需要注意防水,避免污物,以免造成褪色和失去靈性。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佛之信眾歡迎。佩帶此珠可辟邪,保平安,得大吉祥。六道木,屬于第四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植物,為多年生灌木,以五臺山生長的最為有名。其木質堅韌,觸感脫滑,紋理清晰,是世界珍貴的野生資源。
降龍木,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一段具有神話色彩的老故事。方慶奇等執筆的《五臺山風物傳說》一書中有一段對降龍木的傳說記載。傳說,在五臺山中臺翠巖峰一帶,不知住著多少條惡龍,常常出來劈樹木,毀房屋,害生靈。山下住著一位后生,名叫開山,長得五大三粗,背闊腰圓,立志降服惡龍,為民除害,便拎著一把板斧,向翠巖峰走去。在一片小樹林中,他忽然碰到一位白胡子老爺爺,老爺爺說:“能把這小樹拔起來的人,才能去斗惡龍,你能拔起來嗎?”開山看那小樹,灰色的桿子,僅有食指那么粗,他走過去便拔,但使盡渾身力氣,小樹動也不動。往日,碗口粗的松樹一拔就起,為什么細的小樹,反而拔不動呢?心想這老爺爺一定不平常。開山這樣想著,便跪在老爺爺面前,求老爺爺指點。老爺爺說:“惡龍有頭有尾,又有四爪,要降服它,至少也得六個人,每人都要能把小樹拔起來才行。年輕人,先回去吧!”開山還想問什么,老爺爺不知去向,小樹林也不見了;氐酱逯,開山聯絡起五位后生,連他自己六個人,天天苦練,一直練了一年多,就是那水桶粗的松樹,也能一拔而起。他們要起身去斗惡龍,又見那位白胡子老爺爺走過來。開山領著大家,急忙迎上前去行禮,老爺爺笑呵呵地說:“年輕人,我佩服你們!走吧!那小樹就是你們的武器。記住,沒有它,誰也無法成功!鄙下凡痪,果然又碰上那片小樹林。六個人每人拔起一顆,去掉樹葉拿在手中,直奔翠巖峰去了。翠巖峰絕壁下,惡龍正在睡覺。開山他們六個人舉著小樹桿,分別向惡龍的頭、尾和四爪同時進攻。那小樹桿真有威力,惡龍被小樹桿一敲,身體立刻顫抖起來,抖著抖著就不動了。原來惡龍有九條,這九條惡龍被開山他們一一擒住,并排躺在那里。再說開山他們六個人凱旋歸來,覺得很累,便把六條小樹桿放在一起,坐下來休息,不一會兒都睡著了。不料等他們醒來,那六條樹桿已經長在一塊了,而且生了根,長出了枝葉,怎么拔也拔不動,怎么掰也掰不開。于是,這種東西便出現在五臺山。因為它降過龍,就給它個名字,叫降龍木。又因為它是由六條小樹桿合成的,有六道豎紋,所以也叫六道木。戲曲《降龍木》或《斬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條寶貝降龍木也亦稱"六道木"。在漢地又稱為“降龍木”,降龍木在佛家中有不俗的價值。
五臺山大殊像寺
③ 水,(西臺西來寺北下三里)八功德水。
《佛說阿彌陀經》日: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池,池內充滿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種功德,或者叫八種殊勝,即觀三界九有一切眾生無不是自己之獨子,行無緣之大慈,愛憐令其斷除煩惱得真實快樂。悲心無量,念念不舍每一個有情眾生,功德所感八功德水。八功德水澄渟潔凈,異于他方之水渾濁污穢。洗飲此水蕩除塵垢,澄清煩惱,開神悅體,祛病延年。圣泉所在之地,眾生心地清醇,口業清凈。地球上原有兩處八功德水,與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無二無別,一處在印度金剛座(佛陀成道之處),乃佛陀之功德所感召;一處在中國五臺山,乃文殊菩薩功德所感召。印度金剛座之八功德水,后來受外道污染而消匿,因此目前僅剩五臺山八功德水。當地人言,先有八功德水,而后才有五臺山,由此可見八功德水西來寺的重要性。神圣的八功德水可以說是人間圣水,具有八種功德,神奇而不可思議。據佛經記載:八功德水,一澄清,異渾濁。二清冷,異寒冷。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清軟,異沉重。五潤澤,異丑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五臺山八功德水西來寺是圣地中的圣地。北魏年間,有二印度班智達(其中之一為貝瑪拉密札),這兩位著名祖師,傳聞他們以神通飛臨八功德水,禪坐在不二石上,入幻化三昧,一夜造七十二間梵剎閣樓,金碧輝煌影沏天地。后來,被尊為第二佛陀的蓮花生大士亦來此地閉關修行,留有閉關洞和腳印。相傳蓮花生大士曾在諸多童子引領下暢游五臺山圣跡,在八功德水池邊,蓮師捧起八功德水一飲而盡,贊嘆曰:長養菩提甘露,甚為稀有。
④ 雨,五龍王。早期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于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么所見卻是金臉呢?據傳說,五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
⑤ 蘑,臺蘑。龍子龍女們氣憤不已尾隨而來卻被文殊菩薩教化而留在此地,五龍各守五坐臺頂,龍女化為臺蘑。
⑥ 花,金蓮花,又名金芙蓉。A,佛寺佛"花″。五臺縣羅睺寺里最有名的就是大藏經樓里的“花開佛現”了。殿宇雄偉高大,在整個寺廟中顯得高聳雅致。門首懸掛著對聯一副:“八面開金蓮莊嚴清涼世界,四方瞻寶相引發菩薩心華”。開花現佛的制作與一段神奇傳說相關。B,傳說中"佛花″。據傳,蓮華生大士一路上見到五臺峰頂,歲積堅冰,飛云清涼毫無炎暑,而五峰聳出,頂上并無林木,宛若壘土成臺一般,十分奇特莊嚴。這時,上首童子忽然看到地上一朵宛若寶蓮的花,歡喜地告訴蓮華生大士說:“這是金芙蓉花,只有五臺山上才有生長,其他地方則沒有,可以說是陸上的蓮華生了!鄙徣A生大士仔細地觀察金芙蓉花,確實珍貴殊勝,端嚴無上,宛如清凈佛智一般。蓮華生大士問道:“除了金芙蓉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殊勝的花呢?”!拔迮_山上特有的名花共有八種,就宛如法界胎藏的八瓣寶蓮一般。五臺山的菊花,晝開夜合殊勝無比,是第一種名花;而金芙蓉可稱為陸上寶蓮。另有宛如天注花雨、云流妙香的百枝花及零苓香花;還有能驅眾邪,所謂“神訶諸怖遠,僧定百魔休;一夜生靈草,猶令鬼見愁”的鬼見愁花;五百羅漢在中臺結夏安居,遺留下缽囊所幻化的缽囊花;具足吉祥的大吉玉仙花;具有天地靈氣的天花等八種。這是因為大圣加持,才有這些殊勝的名花!
⑦ 樹,娑婆樹。 五臺山靜音寺東側山頂有歷經上千年的娑羅樹,又稱畢缽羅樹、三寶樹、無憂樹,為佛門四圣樹之一,傳說此樹為文殊菩薩寶劍所化。臺山靜音寺文殊禪林介紹五臺山靜音寺文殊禪林靜音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南下二十華里的護銀溝村,背倚龍鳳山,面迎清水河。山頂植有娑羅樹,古木蒼翠,云霧彌漫,山泉清澈,環境清幽,實為修行絕佳之所。靜音寺始建于明朝,前身為護眾庵,主供觀音菩薩。如然和尚承實修實證之宗風,修整為十方常住,以便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自明代初期至民國初年,香火鼎盛,歷時六百余年?箲饡r期,不幸毀于戰火,F今在有關部門和廣大居士的支持下,由頓愿法師主持修復的靜音寺己見雛形。五臺山靜音寺文殊禪林歷史淵源靜音寺——六百年實修道場靜音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南下二十華里的護銀溝村,明代著名高僧釋鎮澄所作《清涼山志》記述:“護眾庵,在觀海寺南五里。原是叢林,因無其人,數年歇。后有如然和尚,復整為十方常住,葺廢修殘,弘戒演經,曉夜不懈”。明代初期至民國初年,香火鼎盛,歷時六百余年,抗戰時期,毀于戰火。五臺山靜音寺文殊禪林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臺懷鎮南下二十華里的護銀溝舊村殊勝地理。
⑧ 云,"五色云″。 在五座臺頂上常能見“五色云”,《廣清涼傳》卷中:“大孚靈鷲寺..五色云氣,靄然遍空”;同書卷上載,僧俗千人,“同見五色云中,現佛手相”;宋朝宰相張商英游東臺時,亦見“五色祥云現,有白光從地涌起,如車輪百旋!痹趥髡f中,文殊菩薩會騎著一頭金色獅子,乘五色云騰空飛去。
⑨ "池,"黑龍池″。黑龍池、黑龍祠,黎民百姓常在干旱時,在此祈雨祭祀。
(2) 人文生態
《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后,于此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同時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與尼泊爾藍毗尼(佛祖出生地),印度菩提迦耶(佛祖悟道成佛處,鹿野苑(佛祖初轉法輪處),拘尸那迦(佛祖涅槃處)齊名!度A嚴經》所授記一般,在被稱為清涼山的圣地金剛窟中,率領著一萬名偉大的菩薩眾,精進地修行。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的說法,起源于《華嚴經》等多部佛經,大意為,震旦東北方有清涼山,文殊師利菩薩率一萬菩薩長住其中應化。因而,五臺山被認為是見于佛典記載的圣山,其地位自然神圣無比。同時,文殊菩薩在佛教中被稱為七佛之師,菩薩之母,代表智慧,司掌般若,神通辯才無礙,為釋迦佛的法王子,在佛教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五臺山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圣地。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佛教諸宗諸派所尊,成為顯密并行、諸宗競秀、青廟與黃廟、子孫廟和十方廟并存之處,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國佛教縮影”。
文殊為阿難驅女魔《欏嚴咒》!独銍澜洝分,阿難尊者為摩登伽女的巫術所迷惑時,文殊菩薩持劍前往里巷民舍,將阿難救出,這種護持后進,以正導迷的示現,成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藏傳佛教在五臺山的崇奉不僅使文殊菩薩信仰有更深廣豐富的內涵和更堅固的基礎,同時也塑造了五臺山漢、藏兩種傳承,漢、藏、蒙、滿多個民族信眾和諧共處的格局,具有珍貴獨特的歷史和現實價值。
(3) 佛圈生態
從國內來說,五臺山有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天臺宗。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文殊信仰,自唐宋開始,還傳到了日本、韓國、尼泊爾、泰國等地。唐貞觀年間,新羅高僧慈藏來五臺山求法,歸國后將溟州白頭山之大根脈改名為五臺山。后孝昭王又在五座臺頂上建造了文殊院。唐宋時期,日本僧人至五臺山求法不絕,唐代日僧圓仁歸國后以五臺山大華嚴寺為楷模,在比睿山延歷寺建造文殊樓。宋太平興國年間,日僧成算改稱愛宕山為五臺山,改稱棲霞寺內的釋迦堂為清涼寺。到今天,五臺山的文殊信仰更為興盛,早已傳遍了全球!肚鍥錾街尽肪砦"帝王崇建"中,可以看到從東漢明帝至清代康熙等數十位皇帝崇建朝禮的記載,其中包括唐太宗、武則天、宋太宗、元世祖、明成祖等等有重要影響的封建帝王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認為他是諸佛之母,諸佛之師。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文殊菩薩在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他現住的北方常喜世界,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文殊菩薩曾發十八大愿,于未來清凈無垢寶置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示現作佛,為濟度無邊痛苦的眾生而示現菩薩身,以智慧的形象幫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 如何供奉佛像
以山西五臺山為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關外等地。此系基于六十華嚴菩薩住處品所稱,文殊菩薩住于東北方清涼山之說而來者。唐大歷四年(769),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等之奏請,敕令天下食堂中,于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七年更敕令天下僧尼寺內各選一勝處,設置大圣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塑像。此外,據古清涼傳卷上載,北魏文帝游五臺山,于中臺建造一寺,安置菩薩像。宋高僧傳卷四亦載,窺基曾于五臺山造立文殊菩薩玉像。類此之記載,不勝枚舉。今敦煌千佛洞存有多種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及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法苑珠林卷十四、山西通志卷二十九"。
五臺山文殊信仰超越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國界,超越了地位、身份,體現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廣、圓融無礙、普利眾生、平等無二的內涵,也體現了五臺山文殊信仰歷史悠久、基礎深厚、生命力蓬勃、輻射面廣闊等特點。文殊菩薩生活化給大眾啟示:( 1) 學習型生話化。學習《文殊菩薩十大愿》、《文殊心咒》,峭壁巉巖上的石窟、雕像、浮雕、佛塔、寺院以及壁畫、卷軸畫等可以看出印度佛教藝術,朝圣型生活化。朝拜圣山、圣地、圣寺、圣僧。(2) 修持型生活化。念經、念佛,弘法教育、傳播文殊文化、宣傳文殊信仰、佛法、吃素,禁止。暈,吃齋,過午不食,節約能量。
無論文殊文化的厚度,文殊文明的高度,文殊精神的溫度,還是文殊信仰,則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創新、轉化"的東方文化及智慧特質,具有鮮明的凝集力、生命力、活力。以佛法凈化人間,以佛理教化人心,以佛學美化人生,以佛道導化人性。諸行無常,時空無盡的宇宙觀;無我利他,度生無倦的人生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倫理觀。將文殊般若智慧應用與拓展,惠及人心。由此可見,佛教信仰及佛教文化(關懷社會文化`,弘法利生文化及其傳統在現代的光大)是人類一種文化遺存的獨特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財富,五臺山文殊信仰勢必與其中國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歷久彌新源緣和特殊源起,讓這筆鮮活人類文化共同遺產轉化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睦人類、和平世界的發展動力重加速器,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釋放正能量和貢獻佛教智慧,并產生精神重力加速器效應。(昌興整理)
參考資料
1《文殊信仰在中國:絲路高僧的文殊信仰》一心 佛學信 2019-05-05
2網上眾多資料一并鳴謝!
3五臺山望海寺及佛光、五臺山瑞相云圖片均由釋覺一法師拍攝或提供,殊像寺圖片均由釋常德拍攝,善財洞圖片均由五臺山萬佛閣師父拍攝,標有"五臺山″、"佛″白塔寺圖片均為五臺山大文殊寺師父拍攝。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