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陀學″,是研究佛陀佛教東傳中土后"中國化、文明化、文化(教育)化"的一門人文哲學學問,也是一門研究印度佛教東傳佛陀文化、佛陀倫理、佛陀哲學、佛陀教育、佛陀文明遂向"中國化、本土化、大眾化″演繹的佛教文明、佛學文化、佛陀教育大集成的佛教智慧成果學問,涉及諸多知識的學科,如哲學、文明學、地理學、倫理學、人物學、政治學、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文獻學、檔案學、翻譯學、宗教學(經學、經學、戒學、律學、禮學)、民族學、文化學、藝術學(音樂學)、美學(繪畫學、造像學)、語言學(梵文學)、民俗學、非遺學、傳播學等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筑學、植物學、醫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學科。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他說:“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敝袊蔀楹推、可親、文明的獅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自身推進佛教文明雙重擔當,任重道遠。本文試從汲取古先賢大德、社會高僧及名流和各界佛學學者研究佛陀文化的智慧成果,經整理、分析、梳理,歸納主要有如下,以供有識之士,研究佛陀佛學、佛法、佛道之需,以期拋磚引玉,以期弘揚佛法、傳播佛教文化、推進中國佛教文明復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夢″貢獻佛教智慧和佛教力量。
一佛陀與佛性緣起
佛陀,梵文名Buddha,也翻譯為浮頭、步他、浮屠,簡稱為“佛”。梵語釋迦牟尼佛,意思是能仁寂滅。釋迦是姓,牟尼是名,佛是覺者。佛陀本意是指釋迦牟尼佛,后來它的外延被擴大,覺悟三世一切諸法,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都可以稱之為佛。依據佛門經典,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釋迦牟尼佛,稱之為佛陀。釋迦牟尼是佛的德號。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翻作能仁。牟尼,翻作寂靜,是心地清凈、心地平等、心地覺而不迷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當時的法號叫做法藏比丘、或叫法藏菩薩。法藏菩薩他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已經證悟到“無生法忍”,也就是圣種性的菩薩。有十大稱號,分別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大稱號,都是用來對佛陀的尊稱!度A嚴經》尊奉毗盧遮那佛,而以文殊和普賢并列為上首菩薩和左右協伺,文殊主智,普賢主理,合稱華嚴三圣。作為示現于娑婆世界之佛陀,釋迦牟尼佛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那就是佛祖。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有一位剎帝利種姓的王子,名叫悉達多,他本應繼承王位,在29歲時毅然棄國捐王,出家修行,目的在于為眾生找到能夠究竟解脫煩惱的途徑。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周昭王甘六年,四月初八日,生于古印度,迦毗羅國王宮中,名悉達多,父王名凈飯,母名摩那,從右肋生。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國王凈飯王的兒子,其母親是摩耶夫人。佛陀出生時便與眾不同,天女散花,一出生便會走路,他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在出生七日后,他的母親便離世往生了,佛陀由其姨母撫養長大。佛陀年紀輕輕便技藝超群、才思聰慧,無所不通。他本在王宮里過著優越的貴族生活,然而在幾次出宮經歷后,佛陀發現百姓的生活實在太苦,看到了人世間太多的生老病死、生離死別,而他自己卻無力改變,為了尋求究竟的解脫之法,佛陀毅然決然選擇放棄王子身份,出家修行。同時也放棄了對妻子、兒子的眷戀。佛陀于19歲出家,修行6年,35歲證法,修成正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出家苦修的6年里,佛陀飽受身體上的饑餓,以及小人的迫害、傷害,身形消瘦。他開始悟到,身體雖然是假相,但是修行應“借假修真”,才能成就。于是,他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了體力。并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進入禪定,了通三世因果,覺悟成佛。佛陀成道后,開始組建僧團,弘法利生。世尊示現舍兜率、降皇宮,從兜率天下生到王宮里面來,而后棄位出家、苦行學道,證得菩提。于是釋迦牟尼佛為解救眾生于水火之中,大發慈悲心,弘法七七四十九年,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度脫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佛陀時期,佛法最為興盛,愿意聽聞佛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皈依佛門、聽聞正法,成為佛弟子。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其中以多聞著稱的阿難尊者和以苦行第一著稱的“大迦葉尊者”,是佛陀的左右兩脅侍,我們一般在大雄寶殿看到的佛陀身邊的兩位侍者即是如此。佛陀弘法49載,于80歲進入涅槃,為保佛法不被破壞,佛陀命弟子阿難尊者將佛陀所說諸法以經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流傳后世,F在看到的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阿難尊者遵照佛陀遺訓所寫,意思就是:這是我聽佛這樣說的。佛陀一生偉大,出生、成道、涅槃,皆有諸天贊嘆,無比殊勝。其實,佛陀早在過去無量劫前時,就已被過去佛“燃燈古佛”授記為佛,來此娑婆世界教化世人。信佛,不是崇信某尊神靈,而是發現自身佛性——清凈慈悲。如《六祖壇經》里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若我們用心精進修行,覺悟人生,發大愿力,則能夠成就如佛一樣的智慧和成就的。據《華嚴經》記載,佛陀悟道成佛后,說道:“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逼鋵嵍加蟹鹦,佛性就藏在每一個眾生的“自性”里,但是我們的心卻被各種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自己的真心本性不能顯現出來,所以“無明”、“無智”,充滿著顛倒。
佛陀與釋迦摩尼佛傳法偈語日。釋迦牟尼佛的傳法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首偈語乃是釋迦摩尼佛傳法予加迦葉尊者時所曰,蘊含了佛法最究竟的中道實相之理。一如龍樹菩薩《中論》所揭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迦羝跷蛄诉@句偈,對于佛法大意即已知之過半,所余僅在力行而至的功夫。"法本法無法”,第一個“法”是修行的方法,第二個“法”指效法,后面的“無法”指“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這是大法,一抬出來沒有任何相名分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是真正的空,本來無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去了別、覺知。真正的佛法是要你去效法、隨學——“無法”(沒有可以了別的人,也沒有可以了別的境界相)。"無法法亦法”,“無法”,雖然沒有法,但也可以是一個法,這才是真正的法。"今付無法時”,現在告訴你這個“無法”的道理的時候。"法法何曾法?”,“法法”指現象界各種的法,三界一切有為法!昂卧?”它們何曾是法呢?表示它們什么都不是。由此可見,這首傳法偈,短短的二十個字當中,競然有十個字是"法″,這體現漢字的意蘊,也反映出翻譯者的文化底蘊與般若智慧,同時佛教中國化文字化文化化、文明化濃宿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佛陀與"薩嘎月″。"薩嘎月"是佛陀降生、成道、涅槃的殊勝月份,在此月內行持任何善法,其功德都將成千億倍增長。釋迦牟尼佛曾言:“此月行一善事,有行萬善之功德!敝T善居士,值此殊勝薩嘎月之際,此時供僧正當時。
佛陀與”浴佛節"。"浴佛節",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有一個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國王稱為凈飯王,凈飯王仁慈和善,善理國政,但多年沒有子嗣。有一天,他的妻子摩耶夫人夢見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后就有了身孕。當時的印度有一習俗,女子在生產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動身回家,當她走到藍毗尼園婆羅樹下時,突覺腹痛,隨后太子釋迦牟尼降生。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小太子生下來就會走路,雙腳各踩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于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歷四月初八,因此佛誕節這一天,佛弟子多以香湯浴佛,舉行法會,以慶祝佛陀圣誕吉日!即為浴佛節,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辰。
二、佛陀與佛法緣起
1、佛陀與佛經。
(1) 佛陀與《華嚴經》!度A嚴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后宣講的笫一部佛教經典。在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佛陀在成道之后就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講此經。講《華嚴經》,夜睹明星,然后他就悟了,悟了以后,他不是講了一句話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惑顛倒不能證得”。從一直到講這一句話,大概不到一兩秒鐘,整個境界在那個時候就全部呈現出來,它就像我們照相一下,一個“咔嚓”,就全部照出來了,全部顯現了!度A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F廣為流傳的一共有80卷,成佛的境界就是《華嚴經》!度A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F廣為流傳的一共有80卷,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這部佛經在漢傳佛教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年來有“經中之王”的美譽。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這部佛經在漢傳佛教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年來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華嚴經》直接導致了一個宗派的興起。唐朝時,對《華嚴經》的傳播和研究空前地興盛起來。從五臺山杜順和尚開始,“華嚴宗”開始倡導;而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將其發揚光大,集“華嚴宗”之大成。從此,“華嚴宗”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中的一位是龍王(大龍菩薩),他把《華嚴經》匯集起來,珍藏到龍宮里面。龍樹菩薩在龍宮中見到《華嚴經》,由此認識到釋迦牟尼佛確實具有無比圓滿的智慧。當時看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種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夠受持,于是他只把下本十萬偈的《華嚴經》帶出龍宮,在世間廣布流傳。而實際上流傳的經本只是下本的略本,我們見到的最完備的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四萬五千偈。
(2) 佛陀與凈土經。凈土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斗鹫f無量壽經》是根本經中的根本經。都在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都在說阿彌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都沒有離開這個根本和宗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而且身體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因為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盡宇宙都在我們的眼前。因此,十方眾生他的三業行為、他的起心動念、他所說的話、所作的事情,對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圣者而言,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队^無量壽經》是《佛說無量壽經》的開展,《佛說阿彌陀經》是《佛說無量壽經》的結論;《佛說無量壽經》主要是在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和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和果!斗鹫f無量壽經》的根本,就是在講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愿,這四十八大愿之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也叫作愿王,因為有四十八愿的開展,所以才有《觀無量壽經》的發揮,最后才有《佛說阿彌陀經》結論性的經文內涵。
(3) 佛陀與《妙法蓮華經》簡之《法華經》。①色身報!斗ㄈA經》曾經記載:“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痹趨擦种,大眾的健康是重中之重,有了健康的色身,才好修行。過去佛入涅槃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告訴化身佛這一生要教菩薩乘,哪尊佛都要說《妙法蓮華經》,法華會必須開、龍華會必須開,這是標志,而且不是形式上的,是真實的。②消業及高升報。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是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龍華會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不說這部經度不了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菩薩的后來人,聲聞、緣覺再往前邁一步,一發心就是新發意菩薩了。菩薩是從這里選拔出去的,不可能一修就是菩薩。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當時有五千人離席,說明佛住世時也有眾生不信佛說大乘法,那要現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凡是聽了這部經的人,不管有多大的業報,死后都生天,天福享盡后,人造的其它業報再報,一點不差。我在定中觀察,千萬人往地府去,可是讀了此經的人有業報也往天上走。③世問"官″報。凡是把《妙法蓮華經》認真讀一遍的、聽一遍的都往上升,沒有往下去的。為什么?因為《妙法蓮華經》的功德太大了,一頭老牛用鼻子聞一聞,再轉人身的時候就是當官做知府了,有這個福報。
(4) 佛陀與《普賢行愿品》。只要我們信念堅定,哪怕僅僅念誦一遍《普賢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惡的損害。這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的珍貴教言。在漢傳佛教中,有持誦《普賢行愿品》經文的功德,等于持誦《華嚴經》全文的說法。所以,我們要按照《普賢行愿品》去實踐。經文會不斷地進入我們的阿賴耶識深層,把我們生命深層很多無明、黑暗的種子轉化、凈化與升華。而且,經文本身就在為我們培養很廣大的福德,消除很多的違緣與障礙。很多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普賢行愿品》。本煥長老直到105歲時,依然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誦讀幾十遍《普賢行愿品》。1938年,本老跪拜到五臺山廣濟茅蓬,每日誦讀《普賢行愿品》,刺指、舌之血,以工整小楷書寫了《楞嚴經》十卷、《地藏經》三卷、《普賢行愿品》等共二十余萬字,以此報答佛恩、眾生恩。以及無始以來,過去、現在一切父母撫養之恩,懺除累生累世的無明罪業。
(5) 佛陀與《心經》。歷代后人對《心經》的重視,是從佛陀那里傳承而來的。佛陀即將圓寂時,把大小乘的八萬四千法門交付于阿難尊者,并告訴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忘掉、全部損壞了,我也不會責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的一個偈頌丟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這個偈頌便是《心經》。佛陀為何如此重視《心經》?因為它是佛法的精華!缎慕洝酚卸鄠版本傳世,最為知名、常誦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全文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字。在佛陀傳法中,初轉法輪為眾生宣講的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門。二轉法輪宣講的是般若性空法門。最后一次轉法輪演說的是光明如來藏本體。其中,般若性空法門是最深奧的、最重要的,是眾生可以走向了脫生死道路必須要學習的。般若性空理論匯集成600卷《大般若經》,而《心經》就是它們的濃縮!缎慕洝愤@樣的“大法”,絕對是百千萬劫積累的福報。遇到了、讀誦了、受持了,則會與大乘佛法結下深深的善緣,與般若性空結下深厚的“友誼”!缎慕洝肥巧願W的佛法,能把它念誦出來,并且喜歡念它,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因為佛經里講過,能聽聞般若性空思想,并且不生“恐怖”的人,必然是有很大福報和智慧的人!缎慕洝,和空性思想有緣,但想讓自己讀《心經》取得一定的修行成果,在平時念誦《心經》之余,還是要打好四圣諦、十二因緣、五蘊這些基礎的佛教知識根基,“根”深才能“蒂”固。
佛法不離世間,《心經》跨國界、種族、跨地域、跨教派、跨文化。無國界、不分教派,只要有佛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心經》!缎慕洝肥菨h傳佛教、藏傳佛教僧人都要必學、必誦的一部經典。甚至在泰國、斯里蘭卡這些以修學小乘為主的南傳佛教僧眾,也都念誦《心經》。超度亡靈、開光、放生······但凡是佛事活動,念誦《心經》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念誦了《心經》,整個佛事活動就會十分圓滿。
(6) 佛陀與《金剛經》。佛陀與《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是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錄,是佛的侍者阿難尊者記錄!督饎偨洝,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么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佛果后,一生講經傳法49年,廣傳無上佛法,普度無數眾生,其智慧無量無邊,座前弟子個個慧根深厚。一天,佛陀講法時,來了一名信徒,獻上一朵鮮花,請示佛陀講法。佛陀接過鮮花,只是用手指拈住鮮花,弟子們看見佛陀這個動作,卻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佛陀弟子大迦葉,看見佛陀此舉之后,微微一笑,意態祥和。佛陀看見大迦葉微笑,便走上前,將鮮花交給大家迦葉,同時說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币簿褪钦f,佛陀一言不發,等到大迦葉明白了,佛陀就將自己的衣缽,傳授給了大迦葉。佛陀以無上的智慧凝聚成《金剛經》,而要鄭重地將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領悟它,讓它的美麗照映在你的心目中,用它的智慧,打開人的愚癡,開啟自身的智慧,去掉人的各種妄念執著。
(7) 佛陀與咒語!缎慕洝分械拇笊裰,大明咒,無上咒,也都是釋迦摩尼佛所留下的。釋迦摩尼佛留下的最殊勝的兩個密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大神咒及無上咒(凈土咒)一一"南無阿彌陀佛”。佛在《大集經》講,這句佛號是“無上甚深禪”。這一句佛號,禪里面是無上甚深禪,密里面是最高無上密咒,所以你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禪、凈、密三個都修了,這真正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 嗡 牟尼 牟 尼 摩 訶 牟 尼 耶 娑訶。阿彌陀佛心咒語:嗡 阿彌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嗡 牟尼 牟 尼 嘛 哈 牟 尼 耶 梭 哈。
(7) 佛陀與《欏嚴咒》。佛陀宣說《楞嚴咒》的時候,他自己放大光明,每一光明就出現千葉寶蓮,從寶蓮中出現化佛,由化佛來宣說《楞嚴咒》。佛陀為什么要創造一個無為的佛來宣說《楞嚴咒》,就表示《楞嚴咒》的功德,整個楞嚴經首楞嚴王的功德,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咒長咒”(指具有五會全咒文的版,不是短咒)的記錄,據經典資料記載,最少有4次以上。依“翻譯經典年代”排列,略舉如下:第一次宣說(佛的密境中宣說);第二次宣說(于人間中的“只洹精舍”宣說):據《楞嚴經?卷七》;第三次宣說(于“色界四禪”天最高的“色究竟天 Akanistha”中宣說);第四次宣說(于“六欲天”中的“忉利天 善法堂”宣說)。楞嚴經上講的阿難被一個女人迷惑時,本師釋迦牟尼要敕文殊師利菩薩將咒往護。佛念咒時。阿難就得救了。文殊持咒往護是給阿難面子。在這種情況下是要人安慰的。文殊是智者。有的方法。所以連摩登伽女都帶到佛前。佛一說她就先證三果了。阿難到第三章才證初果。
2佛陀與(王舍城)靈鷺山。佛陀道場在佛教中甚為殊勝,比較著名的是四大圣地,即佛出生地——藍毗尼園、佛成道處——菩提伽耶、佛初轉法輪處——鹿野苑、佛涅槃處——拘尸那迦。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四大根本道場的基礎之上,印度的佛陀道場之數量也越來越多,道場內的遺跡或圣物也越來越多。后來又有八大佛教圣地,最遲到唐憲宗(778-820年在位)時期,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八大圣地的具體名字,即佛現神變降伏外道處——舍衛城、世尊自忉利天臨降處——曲女城、佛為化度處——王舍城、佛思念壽量處——毗舍離等,后人在此八大圣地建有八大靈塔!爸刑祗谩币运拇笫サ貫橹行牡姆鹜拥缊鋈绱顺绨!洞笾嵌日摗肥菍垬淦兴_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作的系統解說與論證,在其卷三“釋初品中住王舍城”中對經文中的“住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中”有重要的解釋。王舍城和位居其中的耆阇崛山都是重要的佛陀道場。王舍城,梵名 Rājag?ha,巴利名Rājagaha,音譯為曷羅阇姞利呬、羅閱祇,是中印度摩羯陀國之都城,附近有迦蘭陀竹園等,為佛陀傳教的中心區域之一;耆阇崛山,又名靈鷲山,梵名 G?dhrakū?a,巴利名 Gijjha-kū?a,耆阇崛是其音譯,位于王舍城東北。佛陀常于此說法演教,其中即是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而開演《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王舍城和靈鷲山是非常重要的、頗具代表性的佛陀道場,是佛子們傾仰的印度圣地。龍樹菩薩關于佛為什么常住在王舍城和耆阇崛山的解釋,實際上也解讀了佛陀道場的重要屬性。以四大圣地為中心的佛陀道場常被認為是諸佛往來輾轉之地,閑靜最勝,清凈鮮潔,福德凝聚,不僅圣人喜住,而且龍天護佑、菩薩贊嘆,人人恭敬,此即道場信仰興盛之原因。
3佛陀與佛菩薩。
(1)佛陀與諸佛詮釋。"橫三世佛":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藥師佛。本師釋迦佛佛陀說這兩尊佛是最和娑婆世界有因緣的兩尊佛,而佛寺里供的三尊佛就是這個主要原因,本師滅度后,把來生的救度主要交給了阿彌陀佛,將此生的救度主要交給了藥師佛,主要側重點不同,而如果能完滿的理解和修持,則不論是彌陀法,還是藥師法,無有分別,都能滿足從身心健康長壽等此生到來生的出世圓滿成佛的成就,只是不同時地和不同因緣的眾生有所不同。其實兩法是相通的,乃至萬法歸一。而佛和菩薩也是無有分別的,法身相融,所以三佛乃至一切佛也可以說是一佛。中央就是佛部,釋迦牟尼佛稱為教主;西方就是蓮華部,阿彌陀佛稱為教主。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三位都是娑婆世界的佛。燃燈佛是過去佛,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佛,叫阿彌陀佛,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的佛,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是能現能變、真心自性的本名,本來的名號。阿彌陀佛是本名,無論到哪個世界,無論在什么地區,對什么樣的眾生,決定不變。不但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里面看到,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道理在此地。是一個解說,一定要懂得這個名號殊勝,它是一切佛的本名,一切佛名號都是別名。佛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這是幫助無量無邊苦難眾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勸導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移民。阿彌陀佛則不然,盡管他出家修道的經歷與釋迦牟尼佛有著相似之處,但是只見諸經文,或者說以我們粗淺的智慧,不能理解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應化在西方極樂世界,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協助,住世弘法。阿彌陀佛的名號,來源于姚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其中解釋說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所以阿彌陀佛又被稱為無量光、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因地修道的經歷,《無量壽經》中講,過去久遠劫前,有佛住世,佛號“世自在王如來”。當時有位小國君主,目睹佛的三十二大人相,發無上菩提道心,舍棄王位,隨佛修行,賜名法藏比丘。彌陀在世自在王如來座下修行時,請佛為他講解無量佛土的殊勝甚妙之處,用了五劫的時間思慮,對佛土去粗取精,并宏發四十八大愿,誓愿成就極樂凈土,令眾生皆愿往生。在這之后,又經過不斷累德修福,最后在距今約十劫之前,愿行圓滿,成就佛果,號阿彌陀。此佛國位于娑婆世界西方,距此十萬億佛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
(2)佛陀與"華嚴三圣"。"華嚴三圣":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佛陀曾說,在過去世中,曾經面授法義,因此,文殊菩薩又被人稱作"三世覺母″。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會,文殊菩薩幾乎都參于其中。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陀在靈山會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
4佛陀與佛地、佛花故事
(1)佛陀與五臺山。佛經是由在印度生活過的佛陀及其弟子們宣揚編纂的。在佛教的三藏中前后有三部經典含有釋迦牟尼佛對文殊的預言,說在釋迦佛滅度后,文殊菩薩會在中國北部的一個五.頂山或清涼山上繼續宣揚佛法。這三部經典為:于闐僧人實叉難陀七世紀晚期所譯的《華嚴經》,印度僧人菩提流支在公元710年所譯的《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和一部名為《文殊勢利般涅磐經》,據說是聶道成在三世紀晚期所譯的。在此三部經書中對文殊菩薩住處的描繪,又以菩提流支譯出的《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最為具體:“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庇纱丝梢,無論是五臺山的出處,還是佛陀在印度所宣講的佛經,都印證了五臺山在佛教界及佛教徒中具足圣嚴性與敬畏性。五臺山是佛祖親口說出的文殊菩薩道場,《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
(2) 佛陀與優曇婆羅花。佛陀開示優曇婆羅花。釋迦摩尼佛在三千年前預言,當優曇婆羅花花開的時候就是轉輪圣王下世渡人的時候。釋迦摩尼佛的弟子問他能不能像世人一樣在世俗中修行,釋迦摩尼說等到轉輪圣王下世的時候就可以了,他還勸誡大家一心向善,不要錯失良機。隨后弟子又問,那什么時候轉輪圣王才下世渡人呢?他說,當優曇婆羅花大面積開放的時候,轉輪圣王就會下世渡人了。接著他又說此花的開放于是著祥瑞之兆,他同時也會陪伴在弟子的身邊,一直到他們能夠遇到圣王,待釋迦摩尼說完這番話,天空中飄著一道彩虹,并且伴著七彩祥云,金龍和玉鳳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這預示著釋迦摩尼的預言終會成真!∠鄠鲀灂移帕_花每三千年才開一次花,它的盛開預示著祥瑞之兆,同時在佛家也認為轉輪圣王出現,轉輪圣王的意思就跟如來佛祖轉世是一個意思。人們認為人間就有轉輪圣王,只不過是大家都不認識他罷了,他以慈悲為懷,去感化人們向善。優曇婆、出現是沒人能夠看到的,它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花敗,誰都無從知曉,這就表明了世上是有佛存在的;ㄩ_之時便是轉輪圣王下世渡人之時,同時也勸誡人們多做善事,心中有佛。朝圣五臺山見"優曇娑羅花″瑞云。2019年5月7日(農歷四月初三)水揚居士從太原東客運站8點出發(車票座位應在最后一排,結果在最前一排靠窗戶外,與西部甘肅比丘同坐前二排(印證妙江法師說:凡來五臺山朝圣文殊菩薩接一千里送八百里),車窗外佛光圈一直掛在天上跟隨我們到五臺山)下午發現龍旋風,高達2米,在我身邊持續20多分鐘,在場上驚艷奇觀,5月8日(文殊師利菩薩圣誕日)從望海寺下來,在鴻門巖的望海寺牌坊是大霧覆蓋,當時拍下無佛光圈,回老家整理手機照片,卻發現有佛光圈,高興得,不可思議。在雙善洞牌坊 (文殊師利菩薩圣誕日)上午8:35,站在雙財洞山門前,向南臺上空顯現晨時而飛龍、時而龍頭祥云,北臺頂上空呈現優曇婆羅花祥云,長達近十分鐘,東臺上空鳳凰展翅祥云長達10多分鐘,黛螺頂上空也是龍頭祥云盤駐等祥瑞景觀?匆娤樵讫(西臺頂、黛螺頂)。此次靈現,因不可思義,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5佛陀與貴族群故事
①佛陀與家父。釋迦牟尼佛的戒定香贊,大家都聽過,這個戒定香贊是誰寫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寫的!敖涠ㄕ嫦,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边@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根據當時那情境寫下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出生的時候,與釋迦牟尼佛成道是在同一天。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六年,最后夜睹明星而悟道,大臣國王們就說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兒子是從哪來的?當時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他父親叫他必須給釋迦族留個兒子,不留兒子就不能出家。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用手這么一指,他的妻子耶輸陀羅就有孕了。羅睺羅生下來后,耶輸陀羅為了證明佛陀和自己是清白的,就叫人挖了個大火坑,說,如果我們母子圓滿,毫發不損,那么就證明是清白的。耶輸陀羅跳的時候,這個火焰變成了清凈的蓮花,香氣遍滿十方,所以就叫戒定真香。所以這個香贊,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寫的,證明釋迦牟尼佛是清白的、持戒的、修行的、能為人天之師的。
②佛陀與(度化)父母、妻子、兒子、姨母的故事。A,佛陀與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佛陀報父恩的故事!镀兴_睒子經》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后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眱麸埻跏枪庞《儒扰_衛國的國王,亦即佛陀的父親。佛陀悟道后,四處宏揚佛法。聽說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法,年已花甲的凈飯王渴望見到已獲覺悟的兒子。這種心情越來越強烈。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帶著眾多的隨從,前去請佛陀回國。但每次侍臣聽聞佛法之后,都不聲不響地出了家,加入僧團,并證得阿羅漢果。只因阿羅漢們把世間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們沒有把老國王的信帶給佛陀。一籌莫展的國王深感失望,只好將最忠誠的老侍臣史魯德亞叫來,命其帶信。同其它人一樣,克魯德亞深具慧眼,聞法后加入僧團,亦證阿羅漢果。但是,不同于其它人,他把凈飯王的心愿轉告給佛陀,勸說佛陀從去見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親。當時正值春天,適宜遠行。這樣,佛陀在眾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講經說法,從從容容,走走停停。兩個月后,他們終于來到迦毗羅衛國。佛陀被安排住在釋迦族的花園里。這時,高傲自大的釋迦族元老們都這們想:“佛陀是我們的小兄弟,侄兒輩或孫子輩!比缓,他們對那些年輕王子們說:“你們向他行禮,我們就坐在你們的后面!彼麄冏谝黄,動也沒動,更沒有向佛陀施禮。即時,佛陀升至天空,大顯雙運神通,以此制服了他們的狂妄。佛陀的父親老國王見如此不可思議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禮,口言這是他第三次禮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禮。隨即,佛陀從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準備好的座位上,謙恭有加的釋迦族人一齊圍坐四周,渴望聽聞佛陀的開示。這時,天空突然漂落一陣雨水,灑在大家身上。這一不同尋常的瑞相,使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就給他們講了《須大舒本生故事》,說明在前生前世時,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聽講完畢,釋迦族人大為高興。然后,他們紛紛辭行回家,不知道請佛陀及其弟子吃飯是他們的義務,連國王也沒有想到要請佛陀,他認為:“我的兒子不到我王宮來,他要到哪里去?”所以,一到王宮,他就吩咐準備了豐富的飯菜,在王宮里等待佛陀的到來。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約供齋,佛陀及其弟子們準備停當,沿著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地乞食。動身之前,佛陀這樣想:“過去諸佛入其眷屬之城后,是徑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養,還是挨家挨戶次第乞食?”后來,他明白,過去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著缽,來到迦毗羅衛國的街頭。當耶輸陀羅告訴國王佛陀這種有損王家體面的行為時,他大為傷心不安,急匆匆地來到佛陀跟前,行過禮后,迫不及待地問道:“兒呀,你為什么要如此地在我臉上抹黑?吹侥阍诖蠼稚掀蚴,我做父親的受到極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車輦外出效游,而現在卻在街上乞食。這講得過去嗎?你為什么要出我的丑?”"我不是在出你的丑。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傳統!狈鹜哟鸬。這使國王更加震驚:“但是,以乞食為生是我家族的傳統嗎?佛陀,我們家族是大日王種,剎帝利的后裔,沒有一個武士曾經乞過食呀!"大王,這不是你國王家族的傳統,而我佛陀家族的傳統。諸佛以乞食為生!狈鹜诱驹诮诸^,如此地勸說著國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剛聽完此偈,凈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他趕忙從佛陀手中接過缽,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養他們飯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惡業,如此賢者,此彼得樂!眹醍斚录醋C第二圣果 ,于此同時,波阇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圣果(圣果:依圣道所證得之果報,即指菩提涅槃。二果,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之四種證果之一來果。其四果階段依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一次,國王告訴佛陀,他曾拒絕相信傳言,說他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圣果就歸天了。佛陀因此講了《法護本生故事》。佛陀說,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給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還是不相信他兒子死了。這一次,凈飯王證第三果。當凈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給他講了最后一次佛法,他即證阿羅漢果,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七天后圓寂,當年佛陀40歲。佛陀報母恩的故事。摩耶夫人婚后產下佛陀,然分娩七日后即告崩殂。據《雜阿含經》卷十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等記載,佛陀成道后,嘗于一夏上升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報答母親的恩德。佛陀住了三個月,才從天上下來,那就是現在印度的三迦沙。又,《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記載,佛涅槃時,摩耶夫人于空中誦偈頌!赌υX摩耶經》卷下則記載,佛入滅時,摩耶夫人從天而降,悲泣不已,佛遂從金棺現出說法云云。
B、佛陀與妻子耶輸陀羅。耶輸陀羅公主和悉達多太子(佛陀)同年,在16歲那年與他完婚。當時悉達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贏得了她的愛情。她享盡了王宮里的榮華富貴,生活極為幸?鞓。29歲那年,就在她剛生下唯一的兒子羅睺羅的當天,她全心愛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離家出走了,追尋解脫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向他忠誠而又美麗的王妃告別,不聲不響地離開王宮,留下年經的耶輸陀羅一人撫養孩子。第二天早上,她還和往常一樣起床后,前去向她深愛著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驚呆了,她丈夫不見了。當她意識到她的夢中王子離開了她和新生嬰兒時,她猛地被一陣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來。她永遠地失去了她最愛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宮大院在她的眼里已經變成了地獄,整個世界一片空虛,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兒子。有好幾個剎帝利王子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絕了。她一直忠誠的愛著她的丈夫,她只為他而活著。聽說丈夫以苦行為生,她斷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寶,穿上儉樸的黃色衣裳。在苦行的僧喬達摩六年精進苦修,趨證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輸陀羅公主時時刻刻關心著他的一切,自己也仿效行事。覺悟之后,佛陀行化至迦毗羅衛城,第二天應國王邀請,來到王宮,其它人都來禮拜了佛陀,唯獨耶輸陀羅沒來,她想:“如果我還有一點點福德因緣的話,高貴的佛陀一定會親自來見我,然后,我再向他行禮!憋埵惩戤,佛陀把缽交給凈飯王,在兩個弟子的陪同下,來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在早已準備好了的墊子上坐好,佛陀說道:“讓國王的女兒如愿地向我行禮,不要再說什么!甭犝f佛陀來了,她命令宮女們給她穿上黃色的衣袍。佛陀剛剛坐下,她就象飛一樣跑到他的跟前,緊緊抓住他的雙腳,把臉緊貼在腳背上,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如此這般地表達了她對佛陀的摯愛和尊敬,耶輸陀羅彬彬有禮地在一邊坐了下來。國王在一旁不住地稱頌她的善德,贊美她對愛情的忠貞,然后說道:″世尊,她聽說您披著黃色袈裟,她也穿黃衣裳,當她聽說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樣,一天只吃一頓;當她聽說您不坐高廣大床時,她也睡低矮的床鋪;聽說您不以花環和香料飾身時,她也放棄一切打扮;當她娘家人派人來接她回去,她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我的兒媳真是賢惠!狈鹜友裕骸按笸,不僅僅是在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護過我,真心誠意的愛過我!苯又,佛陀講述了《月緊那羅本生故事》,佛陀回憶了他們前生前世如何相依為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后離開了王宮。凈飯王去世后,佛陀之妻耶輸陀羅也剃度出家,進入了僧團,并證得聲聞乘最高圣果——阿羅漢果位,從此解脫了生死。在眾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歲圓寂,留下許多詩偈。
C、佛陀與兒子羅睺羅。羅睺羅是悉達多太子和耶輸陀羅的獨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當時太子正在花園里深深地思索著。當聽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樣,他并未興奮和激動,而是高聲長嘆起來:“羅睺睺誕生了,枷鎖出現了!币虼,凈飯王就把嬰兒起名為羅睺羅(枷鎖)。羅睺羅從小離開了父親,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七歲時,佛陀覺悟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羅衛國。在他到達的第七天,耶輸陀羅把年幼的羅睺羅打扮得漂漂亮亮,指著佛陀,對他說:"看著,兒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兩萬僧眾拱圍著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親。他有巨大的財富。但自從他出家后,我們就沒有見到這些金銀財寶。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襲財產,對他這么說:‘父親,我是一國王子,將繼承王位,成為轉輪圣王。我需要財富,請把財產給我。兒子應該是父親財產的所有者!碧煺娴牧_睺羅來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親吩咐的那樣,要他的繼承財產,很動情地說道:"修行人,您的身影使我感到愉快!憋埡,佛陀離開了王宮,羅睺羅在后面緊緊地跟著,不住地說道:“請把我的繼承財產給我!睕]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沒有叫他不要跟著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羅睺羅要他父親的財產,這與世俗同流,會有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就把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七寶給他吧,使他成為出世之法的擁有者!彼焉崂ソ械窖矍,要他剃度羅睺羅出家。這樣,羅睺羅加入了僧團,當時只有七歲。凈飯王萬萬沒有想到他愛若掌上明珠的孫子竟會出家。他趕忙來見佛陀,恭謙地懇請佛陀:從今后,希望不要讓沒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把這一條定為戒律。佛典中最早的經典之一《羅云經》,就是在羅睺羅剛出家時,佛陀對他而講。此經強調了誠實的的重要性。佛陀以質樸易懂的例子強調了誠實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輸了自我反省的價值及道德的標準。羅睺羅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禪成功,聽聞《小羅睺羅經》后,他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覺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圓寂。羅睺羅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聞名。在《長老偈》中有他的四句頌:"吉祥羅睺羅,父母清凈生,覺者佛陀子,一切煩惱除,不復有后生,是名應供者。富有三圣學,徹見不死果。貪念障見,欲網纏身,愛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親覆正念,如于落斗網。燒毀貪塵,切斷魔障,鏟除欲根,今證安隱!
D佛陀與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摩訶波阇波提意譯作大愛道、大世主。是佛陀母親摩訶摩耶之妹。她們姐妹二人皆嫁給佛陀之父凈飯王。占相者曾預言她將成為“眾人之首”,故被稱做摩訶波闍波提。佛陀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謝世,由姨母代為養育。釋尊成道后第五年,每天皆思念求道修行,悲泣涕零。佛陀第二次回宮時,對其父王講《法護本生故事》時,她即證入第一圣果,凈飯王命終,大愛道率耶輸陀羅(佛陀之妻)及五百釋迦族女,請求隨釋尊出家,但先后遭到佛陀的三次拒絕。決心堅定的大愛道沒有因挫折而泄氣。她自己剃除頭發,披上黃色袈裟,在眾多釋迦族婦女的擁簇下,經歷無數艱難困苦,從迦毗羅衛國出發,步行150英里,來到毗舍離。她站在講堂門外,雙腳腫得高高的,身上沾滿了泥土。阿難陀尊者聽到她的哭聲,過來詢問。當他明白了她悲傷的原因后,即來到佛前,說道:"請看,世尊,摩訶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雙腳臃腫,滿身灰塵,一臉悲傷。請允許婦女出家,讓她們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為生。如果準許婦女出家,以梵行為生,這是一件好事!"阿難陀,夠了,請不要說應該讓婦女出家!狈鹜踊卮鹫f。阿難陀替她們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請求,但是佛陀沒有讓步。佛陀說:如果大愛道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讓她以此為受戒。當阿難陀把這些轉告了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時,她樂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當即得受大戒。因為若干個正當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婦女參入僧團。但應該提到的是,在世界歷史上,佛陀第一個創建了戒律齊全的婦女修行組織。一天,大愛道比丘尼來到佛陀跟前,請佛講法,以使她能獨自精進,而證圣果。佛陀說道:“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興奮而非安隱,高傲而非恭敬,貪求而非少欲,喜樂群居而非隱居,懶惰而非精進,貪得無厭而非隨意滿足,大愛道,你應如是牢記:此非法非律,非導師之教。但是,大愛道,你應如是警覺:一切導致安隱而非興奮,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貪欲,樂于隱居而非群居,熱情精進而非懶惰,滿足而非抱怨,大愛道,你應如是牢記: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辈痪,她證阿羅漢果。同她一齊受戒的釋迦族婦女們也都證得阿羅漢果。在眾女弟子中,大愛道比丘尼資歷最深,經驗最為豐富。小乘佛弟子可成就的四種果位。
③ 佛陀與耶輸伽父。釋迦牟尼佛,初游波羅奈國, 耶輸伽父,信受三皈。耶輸伽父就是耶舍的父親,他是佛教史上皈依三寶的第一位居士,也叫優婆塞。所以最早接受三皈的優婆塞,最早接受成佛的指導的,就是耶輸伽父。
6佛陀與佛陀靈異
(1) 佛陀與北京靈光寺佛塔(佛牙舍)巡禮被引爆安全無羌現象。北京西山靈光寺隱于翠微山腳下的花叢林莽之間,著名的佛牙舍利塔碧瓦金剎、清秀挺拔,在金色的光下顯得分外耀眼。據《大般若涅槃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后,住在忉利天的天神帝釋手拿七寶瓶和供養器具來到佛陀火化現場,當帝釋抵達時,原本猛烈的火焰突然熄滅,帝釋于是打開寶棺,想取出佛牙,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對帝釋此舉大惑不解,請他等眾人到齊后再一起分配。帝釋即解釋說,釋牟尼佛生前已答應給他一顆佛牙舍利,因此他一到,烈火自然熄滅。于是帝釋從釋迦牟尼佛右上方的頷口中取出一顆佛牙,隨即回到忉利天建塔供養。據佛教記載,佛陀涅槃后只有兩顆佛牙舍利留在人間,一顆流傳到印度,后來傳到斯里蘭卡,而另一顆先流傳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又于公元五世紀傳入中國。在公元五世紀中,南朝高僧法獻從闐(今天新疆和闐縣)將佛牙和十五顆佛舍利帶到當時的南京密藏禮拜。隋朝時,佛牙被送到長安。至唐末五代,戰亂頻繁,佛牙被輾轉送到燕京(今北京),遼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遼國丞相耶律仁先的母親鄭氏,為安奉佛釋迦牟尼的佛牙,出資在西山靈光寺建八角十層磚塔“招仙塔”供奉佛牙舍利。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寺后有塔,十層八棱,俗稱畫像千佛塔。繞塔基有鐵燈龕十六座!彼源怂址Q“畫像千佛塔”。十層磚塔建成后,釋迦牟尼佛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內,前后在塔內保存了830年。一九○○年,西郊義和團在西山設壇,八國聯軍侵占北京,靈光寺被重炮所毀,招仙塔被炸得僅存塔基。第二年,僧人在清理瓦礫時發現珍藏佛牙舍利的石函,打開石函后,發現一只沉香木匣,木匣外面寫有“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比丘善慧”,木匣內有佛牙一顆。從佛牙舍利重現到1949年的半個世紀中,由于長期的社會動蕩,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和供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佛牙舍利被迎請到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北京廣濟寺,供奉在舍利閣中,供國內外佛教徒瞻禮、膜拜。佛陀舍利是世界各國佛教徒共同崇拜的圣寶,特別是東南亞佛教國家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家的信眾,對佛舍利更是崇拜備至。佛牙舍利曾先后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等國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國巡禮。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全國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僧侶十萬多人,寺院二萬多座,而佛塔更是星羅棋布,有十多萬座,素有“佛塔之國”之稱建造。1996年12月25日,經緬甸政府邀請,將佛牙舍利遠送到仰光給予其國人參拜瞻禮。豈不知當地亂黨布下炸彈欲將佛牙舍利炸毀以圖政變。首枚炸彈于供奉佛牙舍利的寶塔前的獅子像旁爆炸了,另一枚炸彈則放置于佛前的花瓶內。奇怪的是該枚炸彈并沒有在花瓶內爆炸,卻連帶花瓶直線地沖向供桌前方才爆炸。當時,演道法師正守衛于供奉佛牙舍利的供桌側,看情況不對,立刻撲身護著佛牙舍利直到安全為止。,正在瞻禮的人們被炸得死了五人傷十七人,而佛牙舍利塔和護佑在金塔身及身旁的演道法師等兩位法師卻安然無恙,因此演道法師被冠上了‘鐵羅漢’的美譽!佛法真是不可思議事后,該國的科研人員對有機玻璃罩進行了檢查,并證實它確是一個普通的有機玻璃罩,沒有甚么特別之處。佛教信眾認為,佛牙舍利能安然避過這場驚險,主要是關鍵時刻佛牙舍利顯靈發出威力。佛牙舍利能安然渡過一劫,是罩子的作用還是佛牙本身的威力,成了一個難解的謎。
(2) 佛陀與法門寺佛指舍利故事。有關佛舍利的異事,在中國的佛典上多有記載,《集神州三寶通感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代岐州刺史張亮崇信佛教,一回聽說法門寺地下埋有善于佛陀舍利的傳說,于是,上奏太宗,后果然挖出佛指舍利。消息傳出,方圓數百里信眾絡繹不絕,前來贍仰難得的佛家珍寶。唐佛書《法苑珠林》中也收錄了這次盛況:眾人看到佛舍利時各有不同反映,有人見之如白玉,有人見之為綠色,有人看見周圍出現五彩光環,有人甚至視而未見,一位盲人老翁在親近佛舍利后,更忽然睜開眼睛,恢復了視力。
(3) 佛陀與″樹抱佛龕″現象。千年“樹抱佛”奇觀位于有著千年歷史的四川資陽市樂至縣報國寺內,數十年前被修繕寺廟的工匠意外發現,因古樹下藏有千尊摩崖造像而得名。被稱為古寺“三絕”的千年樹抱佛,位于主殿的正前方。大小不一的上千尊造像神態各異,鑲嵌在一棵古榕樹的樹根之中,形成了佛與樹相應而生的奇異景觀。林業專家專門前往報國寺經過仔細觀察,考古專家發現樹下最大的佛龕叫做觀無量壽經變,非常具有時代特點。原來中晚唐到五代階段,四川十分流行這個題材。由此,專家斷定佛龕的出現應該在中晚唐到五代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再來看古樹,專家們通過對樹皮厚度等進行測量發現,古樹的年齡應該在七八百年以上。
(4) "佛陀″與五臺山大白塔的故事
俗稱五臺山大白塔。佛教傳說,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阿育王,曾將釋迦牟尼佛的84000顆舍利分別送世界各地建塔珍藏。中國一共得到19顆舍利,其中五臺山得到一顆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就埋在五臺山大白塔的下面,所以將塔稱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
(5)"佛陀″與佛古寺傳說
來佛寺,位于河南省社旗縣?饒良鎮(東經113°′、北緯33°08′)丁莊鄉安莊村,意即佛祖是自己來定居的。據傳說,隋唐時期,一王姓車夫趕牛車上山砍柴,回來時太陽已經落山了,他急急忙忙往家趕。當趕到羊冊時,已經半夜了。這時,隱隱聽到路邊有呻吟聲。車夫趕快停下車察看情況,果然真有人,還是三個老人,原來這三個人也在趕路,他們帶的干糧吃完了,也沒有車子可搭。此時既渴又餓又累,實在難以行走。車夫見狀忙把自己的干糧拿出來分給他們吃,并答應先卸下柴送他們一程。午更時分,行之王家祠堂時,三老人說想下車去附近村子辦點事,順便也讓渾身是汗的老牛歇息一下?蛇^了一個時辰,也不見人回來,車夫決定順著他們去的方向尋找,找了很久也沒見人影。這時天已發亮,看到的卻是站在路中間的一佛來菩薩三尊石佛,每個頭上都頂著一錠銀子,車夫立刻明白了,原來搭車的三老人不是凡人,而是神仙,這銀子或是答謝他的,或是神佛暗示在此處修廟用?車夫略加思索,恍然大悟,利用這三錠元寶,組織村人在此建房修廟,把王家祠堂演化為廟宇,供奉著自己來的神佛,后來起名來佛寺,一直沿襲至今。
三、佛陀與佛道緣起
(1) 佛陀與"佛兒"故事。傳說,羅睺羅在母親肚里懷了6年,于釋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時.他應父親凈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國省親,認子釋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勸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大目犍連為他剃頭,舍利弗為他說沙彌十戒,為佛教有沙彌之始。沙彌指7歲以上、20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羅喉羅因是凈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僧團中地位很高,經常受到稱贊。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教育他嚴持毗尼、精進修道。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得阿羅漢圣果。佛陀贊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喉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著。后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羅喉羅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據說,羅睺羅曾在五臺山羅喉寺中顯圣,并留下足跡。唐代初期及中期.五臺山羅睺寺是大華嚴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閣院。后唐明宗至后唐末帝年間(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師巡禮五臺山記道:“……廿一日,登善住閣.禮肉羅睺”,這個記載就說明“羅睺”已被五臺山佛教徒建殿設堂禮祀.但沒有單獨為寺。作為十大黃廟之一的羅睺寺還是漢藏民族團結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眾來五臺山朝拜幾乎都要到羅睺寺禮佛。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之子名“羅睺羅”。他十五歲隨佛出家當沙彌。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了阿羅漢果,被稱作“密行第一”,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曾在羅寺所在地顯圣,并留下足跡。因此,羅寺即是祀奉羅睺羅的寺廟。羅寺是五臺山保存最好的寺廟之一。這里有引人入勝的“開花現佛”。
(2) "佛陀″與北京廣濟寺。北京廣濟寺大雄殿內,三世佛像后影壁的背面,裱貼著一幅高6米、寬11.3.33米的指畫《勝果妙音圖》,是清代著名畫師傅雯尊奉乾隆皇帝諭旨為皇太后祝壽所繪。是目前所知國內外最大的一幅指畫,極為罕見,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內容為釋迦牟尼靈山說法的場景,淡淡的赭石色,沒有工筆重彩畫幅的色彩濃烈絢麗,只有素雅清淡!秳俟钜魣D》是清代畫師奉乾隆皇帝諭旨為皇太后祝壽所繪。是目前所知國內外最大的指畫,其畫面上,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笑容可掬地向信徒講經說法,周圍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聽。有趣的是,聽眾中包括普賢、文殊菩薩,還有中國的歷史人物關羽、關平、周倉及布袋和尚等;倒也符合中國當時“三教合一”的民情。這幅畫,應是在民國大火后為廣濟寺所藏,據說是上世紀50年代由趙樸初居士從藏經樓上發現,并將它懸掛在大雄寶殿內。究竟《勝果妙音圖》是如何進入廣濟寺的,至今是個謎。
(3) "佛陀″與漢化家具
佛教自傳入中土就源源不絕地帶進了大量的域外陳設用具。有北魏菩薩的方形坐凳、雙人胡床;有北周菩薩的腰鼓形藤凳等等。這些高型家具,是漢地前所未有的,與中華文明早期席地而坐的傳統矮型家居陳設截然不同。從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巖畫和墓巖畫里能夠窺見到“佛”和“菩薩”所帶來的域外高型坐具:繩床——椅子、佛座——墩、胡床、方凳等,這一切無不詮釋著古代中國家具文化的發展和起居方式的演進。在古代文獻的記載里,當時的印度僧侶大都坐這種被稱作“繩床”或“禪床”的椅子。不同于中國古代的起居形式,這種有靠背、有扶手的高型坐具——繩床、禪床、椅子,是印度僧侶的典型坐具。因而,各種形式的高型坐具隨。在恢宏的大唐帝國里,釋教家具脫離了天竺佛國的清雅與簡捷,披上了綺麗多彩的外衣。佛教對家具裝飾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被佛教賦予象征意義的動植物雕刻和彩漆圖案,如蓮花紋、忍冬紋、獅、象等,此外,以佛像做裝飾的有釋迦牟尼、觀音、飛天等形象,以佛教故事做裝飾的有天女散花、經變故事等。佛教以蓮花為“凈土”的代表,在佛教中,佛座為蓮座,佛眼稱為蓮眼。)!跋刈,包括跪坐,都以席和床為起居中心。從西晉時起,跪坐的禮節觀念漸漸淡薄,箕踞、趺坐或斜坐,從心所欲;隨之而興的是放在床上可供傍倚或后靠的憑幾等。至南北朝,垂足坐漸見流行,高形坐具,如凳與筌蹄等,相繼出現!(昌興整理初稿)
參考資料
1《妙江法師:你把這些東西看懂了 成佛有余》妙江 華人佛教 五臺山大圣竹林寺 2019-12-14
2《盛瀾:佛陀的價值觀與中國古典家具審美》盛讕 當代藝盟網2018-04-17
3網上涉及佛陀研究資料一并鳴謝!
五臺山殊像寺圖片均由釋常德拍攝,其他圖片均由五臺山萬佛閣師父拍攝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新聞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
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線(www.blogcorse.com)網絡聯系人:子桑 聯系電話:010-85285027
辦公地址: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 郵編:100011 乘車路線及地圖
網站地圖 義工報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術支持:010-51662115轉8023
京ICP證020416號-1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359號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