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必碩 張燕飛
明末清初,臨濟宗重要分支法脈——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又稱“司空法派”,在潛山、太湖、岳西三縣交界的大別山腹地四望山頂箬包嶺上(現岳西縣田頭鄉土庫村)建立楞頂庵,開山立派,立堂號稱“楞頂堂”。楞頂庵取名源于“《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即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神咒)》”。老潛山縣志載:“楞頂庵,在清照鄉,縣百二十里,康熙初年蔣盛玉鼎建!
四望山是著名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司空法派)的卓錫之地,其面積2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97米,西接“中華禪宗第一山”二祖道場司空山,東臨“古南岳”三祖道場天柱山,中有妙道山臨濟祖庭,正可謂“接二連三”之福地。古稱“四望仙山”,是古潛陽十景之一。
四望山遠望似金鐘倒立,近觀如大佛打坐,山勢雄偉、景色宜人,鐘靈毓秀,極具空靈之氣。箬包嶺正好在四望山頂,楞頂庵就建在箬包嶺上部,遠觀庵堂宛若背依兩尊大佛之頂,位置奇特,別具一格。由此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東有南岳一柱擎天,南有司空七級浮屠,西有英山羊角嵯峨,北有霍山白馬行空……萬重山色,千里風光,盡在眼前,使人豁然開朗,飄然欲仙 。有高道費賢(即費公)在此得道升天,留詩二首,其一:“踏遍中華地,滄桑云海間。宛若蓬萊境,就是此仙山”。其二:“ 登臨絕頂一身輕,精神舒暢興未窮。似寄形于天地外,儼然身在白云中!笔菫檎鎸崒懻。
天啓后期,明燦有光禪師來潛陽傳法,先在距金碧寺西面15千米處的四望山箬包嶺上建楞頂庵,開山立派,立堂號稱“楞頂堂”,自立法派為“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又稱“司空法派”。隨后明燦有光和弟子實悟紫正又在距楞頂庵南面20千米的店前鎮天臺山上建天臺庵。以楞頂庵和天臺庵為中心,明燦有光禪師及其法嗣先后在潛山、岳西、太湖、湖北蘄春、黃梅等地相繼建立了延壽庵、天竺庵、永慶庵、古鏡庵、觀音庵、勝帝寺、彌陀寺、西風庵、來月庵、凈土庵、普濟庵、蘆林庵等共計三十多座堂下庵(寺),在清中期發展迅速,一度輝煌。
據歷代祖師口傳,明天啓后期,明燦有光禪師和侄兒一道,來到時稱潛陽十景之一的“四望仙山”,登上箬苞嶺,朝司空,拜天柱,禪師在此流連忘返,豁然開朗,頓而大悟……于是發愿,在此結廬,與侄兒在此修行,不久盤纏用盡,茅庵被燒,祖師兩只得靠野果樹皮充饑,但他們不畏艱難,親自動手撥草開荒,耕種糧食,其艱苦修行,感動一方。其中有蔣氏族人借給他們蕎麥種子,他們就在大片山壟里播種蕎麥,用蕎麥換取銀兩,再重建庵堂,此舉又得到當地大戶的支持。后來庵堂重建,取名為“楞頂庵”,立堂號稱“楞頂堂”,自立法派為:“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又稱司空法派,有光在此收徒,講經說法,傳授臨濟宗旨,得到弟子們的擁護,一時信徒眾多。之后,有光和弟子實悟又在距楞頂庵南面20千米的太湖天臺山(今岳西縣店前鎮)上建天臺庵。
明燦有光禪師是楞頂堂開山祖師,又名楞頂明燦或楞頂有光,為臨濟下三十四世傳人之一,是臨濟下三十世(密云天隱)圓悟、圓修禪師之下法嗣。(密云天隱)圓悟、圓修禪師為明末臨濟宗大德高僧,大溈如學、鄧尉法藏、梁山海明、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徵、天童道忞、雪竇通云、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費隱通容、浮石通賢、隱元隆琦、木陳道忞、慈篤超存、明燦有光等高僧,均為其后世弟子,故(密云天隱)圓悟、圓修有“臨濟宗中興之祖”和“法遍天下”之稱,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楞頂庵宗譜》注:明燦-上有下光,生于萬歷四年(即明神宗1576年)一月初八午時,圓寂于崇禎十六年(即1643年)十二月十二日申時,享年68歲。葬于羅灣“九龍攢珠”庚山甲向,安碑為驗,乃開山鼻祖也。徒三,長實慧,次實修,三實悟。有光禪師圓寂后,其弟子尊其為楞頂堂開山祖師。
楞頂庵是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的祖堂,在清中期,擁有千畝山場,百畝良田,僧眾信徒較多,生活自給自足。在清晚期,楞頂庵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三重,有大雄寶殿、祖師殿、觀音殿、神殿、講經堂、法堂、寮房、僧舍、廂房等近百間,均為青磚大瓦皖派建筑,十分考究。據最后一任如華禪師及當地耆宿所言,且庵堂有賬本記載,常年在此耕種的佃戶就有27人。
到康乾時期,楞頂庵規模不斷擴大,時稱楞頂禪林,江南江北來求法者甚眾,在大別山中一度輝煌。當地流傳,乾隆后期,趙文楷曾和友人一起,來楞頂堂與空梧、覺倫等禪師談禪論道,趙文楷在此題寫了“弗去”匾額,寓意“佛法無邊”,并題聯:“谷虛繁地籟,紅塵不入真仙界;境寂散天香,凈土菩提好道場”。清代還有安慶知府張楷、大書法家鐫刻家鄧石如、誥封奉政大夫潛山人宋忠誠、潛山舉人王曰宣、潛山文士陳昌園、太湖舉人師爺王大樞等顯貴名流在此留下佳話,清代的楞頂叢林聞名大江南北。
咸豐時期,楞頂庵遭太平軍破壞,庵僧四散,香火漸衰。1958年開展大煉鋼鐵運動,燒炭大軍登山伐木,進駐楞頂庵,庵堂被全部占用,僧人被迫離開。1960年前后,庵堂建筑相繼倒塌,原墻壁上完白山人鄧石如畫的駿馬,可惜今已蕩然無存。另有許多珍貴文物流失民間,最可惜的是鄧石如親筆書寫的“楞頂禪林”大匾和“普度慈航”匾額因無人管護而腐爛,“弗去”匾額,在九十年代被盜,F存有“肅雝和鳴”鍍金匾、彩色“雙鳳朝陽”額、萬年燈仙鶴燭臺、手爐、銅香爐、寶劍、以及刻有“龍王、太子、藥王、華公”的法印等眾多器物,以及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祖師牌位、《楞頂庵宗譜》等。今天依然可見遺址之上矗立幾百年的“龍鳳呈祥”石大門柱,仿佛在告訴著人們什么。
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司空法派),旨在繼承“臨濟門庭”,光大“臨濟施設”,承傳義玄的 “四料揀(簡)”、“三句”和“三玄三要”等精義,在傳法方式上,靈機活用,針鋒相對,簡簡單單,以求見性成佛,達到“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真山林特色。正是這種特殊的“農禪并重”的修行、生活和弘教方式,使脆弱的中國佛教在動蕩不安的中國歷史上得以保持和延續下來。
明燦有光禪師及其法嗣字輩承臨濟下二十二世(天臺下十五世)閩中雪峰祖定禪師演派(二十字):
“祖道戒定宗 方廣正圓通 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后法嗣字輩又派承臨濟下二十九世龍池幻有正傳禪師演派,即龍池復續空字下接演派二十字:
“覺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緣宏圣教 正法永昌隆”
上述法派字輩,有《傳燈錄》和臨濟流派字輩可考。
今天,在岳西縣四望山五龍寺保存著當年楞頂庵遭毀時當地民眾有心搶救轉移下來的木刻“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牌位,在天臺庵亦是保留有當地民眾在文革中搶救下來的清代毛筆書寫“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牌位,兩塊牌位記錄一致,明確記載了自明燦有光和尚之下19世145位臨濟正宗傳人,即從明燦有光(臨濟下三十四世)傳到有光下十九世(臨濟下五十二世),牌位字派為“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覺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等十九世。
現今發現的《楞頂庵宗譜》,記載了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又稱司空法派)歷代祖師的生歿時間及安葬場地,即自始祖明燦有光(臨濟下三十四世)到有光下二十一世(臨濟下五十四世)之下共21世159位臨濟正宗司空法派傳人,法派字輩為“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覺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緣弘”等21世。
經考,《楞頂庵宗譜》和“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牌位”上的祖師法輩、名號在書寫上存在有不一致之處。從已發現的部分祖師墓地碑記考證,牌位記載更為準確,究其原因,可能《宗譜》是手抄本,前后記錄歷時有300余年,而記錄僧人也非同一人,或有補記,故存在記憶偏差、口傳訛誤、以及錯別字等多重原因,致其記錄不夠準確。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考證先以墓地碑記為第一標準,因為墓碑大都是祖師去世后安葬時所立,碑上記錄了當時情況,故其可信度及準確率高。其次以牌位記載為主線,因祖師牌位大多陳放在殿堂,應該是經過當時的僧人核實后所錄,且經與墓碑比對,其準確率明顯高于宗譜,其缺點則是對祖師安葬地等信息未予記錄。而《楞頂庵宗譜》的優點則是記載內容較多,信息詳細,對于追根溯源、實地考證歷代祖師墓地情況提供了極大便利。 現經整理,將《楞頂庵宗譜》和牌位記錄的祖師共21世159祖師刊列如下:
開門祖師(明字輩)1人
1、明燦-上有下光
二世祖(實字輩)3人
1、實慧(義)-上玄(元)下成
2、實修-上不下一
3、實悟-上子下正
三世祖(際輩)6人
1、際盛(圣)-上蘭下識
2、際神-上優下如
3、際學(清)-上隱(引)下如
4、際賢(昌)-上燦下若
5、際璽(枲)-上纖(蘭)下若
6、際省-上慧下若
四世祖(了字輩 )6人
1、了乘-上融(容)下一
2、了見-上融下洗
3、了徹(懿)-上筏下喻
4、了道-上心下一
5、了義-上秀下巖
6、了達(懽)-上去下疑
五世祖(達字輩)17人
1、達旵(旺)-上閏下廣
2、達明-上閏下霞
3、達緣(通)-上閏下慧
4、達悟-上宏下默
5、達行-上見下學
6、達造(才)-上智下學
7、達題(文)-上博下學
8、達旨-上選下學
9、達品-上廣下學
10、達智-上閏下通
12、達(旭)昱-上閏下朗
13、達多-上閏下徹
14、達輪-上常下轉
15、達德-上閏下身
16、達靜-上鴻下然
17、達(旺)旵-上閏下禪
六世祖(悟字輩)14人
1、悟澄-上容下舟
2、悟麗-上映下水
3、悟佛-上慈下舟
4、悟容-上曉下宗
5、悟獻(現)-上旭下宗
6、悟覺-上曉下舟
7、悟璽-上應下宗
8、悟文-上煥下宗
9、悟得(修)-上得下三
10、悟玄(本)-上得下宗
11、悟元-上得下旨
12、悟舫-上曉下渡
13、悟先-上得下圣
14、悟性-上(建)見下原
七世祖 (真字輩)20人
1、真紹-上可下傳
2、真意-上隱下山
3、真露-上脫下凡
4、真修-上東下傳
5、真祥-上續下傳
6、真一(弋)-上松下巖
7、真元-上立下傳
8、真瓕-上郁下傳
9、真耀-上嵩下岳
10、真碧-上松下恒
11、真琇-上嵩下杲
12、真印-上隱下傳
13、真如-上隱下凡
14、真瑞-上立下朝
15、真奇-上隱下峰
16、真符-上引下谷
17、真洪-上廣下傳
18、真潔-上隱下安
19、真禪-上靜下安
20、真性-上梅下庵
八世祖(空字輩)14人
1、空仁-上皎下月
2、空盟-上現下月(悅)
3、空云-上天下見
4、空存-上昆下山
5、空和-上淡下月
6、空相-上守下忠
7、空卜-上繼下席
8、空鑑-上無下相
9、空梧-上心下月
10、空謀-上法下相
11、空鏡-上輝下果
12、空塵-上鴻下開
13、空人-上無下礙
14、空瑯-上性下敏
九世祖(覺字輩)13人
1、覺倫-上蒼下容
2、覺正-上蒼下苔
3、覺世-上智下圓
4、覺明-上普下澤
5、覺海-上普下潤
6、覺任-上滄下海
7、覺太-上昱下舒
8、覺慧-上智下遠
9、覺朗-上慧下照
10、覺恩-上潮下音
11、覺怡(朗)-上普下照
12、覺一(亦)-上蒼下林
13、覺行-上佛下裔
十世祖(性字輩)14人
1、性源-上清下泉
2、性朗-上明下星
3、性(涼)-上(儒)如下峰(風)
4、性渾-上達下文
5、性誠-上映下蓮
6、性天-上月下映
7、性良-上月下華
8、性恬-上率下真
9、性空-上如下天
10、性端-上文下正(政)
11、性聦-上達下機
12、性善-上冰下谷
13、性遠-上聞下楷
14、性源-上清下泉
十一世祖(本字輩)17人
1、本剛-上玉下美
2、本復-上松下濤
3、本厚-上松下陰
4、本森-上本下妙
5、本妙-上星下云
6、本慕-上靜下禪
7、本俱-上本下珠
8、本大-上本下立
9、本甘-上本下昌
10、本昌-上松下彧
11、本珍-上松下云
12、本立-上松下固
13、本茂-上松下秀
14、本膳-上松下高
15、本操-上玉下凡
16、本閎-上玉下林
17、本真-上松下筠
十二世祖(常字輩)11人
1、常萃-上省下初
2、常泰-上恒下升
3、常慶-上自下修
4、常新-上省下慧
5、常喜-上傳下登
6、常允-上駕下凡
7、常春-上醒(。┫抡
8、常青(清)-上恒下凈
9、常亨-上照下洽
10、常本-上道下能
11、常元-上清下澈
十三世祖(寂字輩)10人
1、寂同(祥)-上勝下仙
2、寂緣-上勝下千
3、寂(信)遺-上善下耒
4、寂錡-上愿下修
5、寂洪-上秀下竹
6、寂通-上悟下禪
7、寂賦-上配下霞
8、寂禎-上翠下霞
9、寂貝(培)-上善下念
10、寂化-上道下果
十四世祖(心字輩)7人
1、心厾-上永下祿
2、心鏡-上永下福
3、心民(明)-上雪下賦
4、心奇-上慧下敏
5、心書-上元下貞
6、心聞-上雪下波
7、心有-上珍下瑞
十五世祖(惟字輩)6人
1、惟良(愿)-上立下愿
2、惟愿-上經下亮
3、惟懷(政)-上金下芝
4、惟朋-上卻下塵
5、惟勝-上經(金)下典
6、惟高(諒)-上經(金)下書
十六世祖 (法字輩)5人
1、法輝(大)-上一下輪
2、法遠-上華下升
3、法足-上愿下來
4、法達-上華下嚴
5、法云-上華下音
十七世祖 (界字輩)2人
1、界域-上勝下望
2、界靈-上道下參
十八世祖(同字輩)6人
1、同垠-上譜下興
2、同登-上青下蓮
3、同春-上宣下揚
4、同和-上演下楊
5、同發-上表下揚
6、同泰-上遠下揚
十九世祖(如字輩)5人
1、如妙-上三下乘
2、如齡-上云下峰
3、如賓-上法下云
4、如華-上霞下峰
5、如意-上紹下燈
二十世祖(緣字輩)2人
1、緣竑-上德下天
2、緣法-上海下清
二十一世祖(弘字輩)1人
1、弘根-
不僅上述“臨濟正宗”牌位和《楞頂庵宗譜》對楞頂堂上臨濟法派有清楚記錄,且至今在岳西、太湖、潛山等縣多處老庵堂周圍山上,仍有很多楞頂堂祖師墓塔,如岳西縣四望山、天臺山、前河車盤嶺觀音庵及凈土庵后山、司空山河東二祖寺遺址、白帽勝帝寺遺址、田頭延壽庵邊、妙道山天竺庵邊等,太湖縣西風庵、彌陀寺,湖北蘄春縣蘆林庵(今蘄春青石鎮)等地,除太湖縣、蘄春縣未能考證之外,我們對岳西、潛山等多處墓地均進行了實地考證,其墓碑記錄與牌位、譜記相同。
必須要說明的是,上述地方經考證的墓碑中,有相當部分墓碑上方只寫有“么山么向”,如“亥山巳向”等,而無“臨濟正宗”字樣,可能非“臨濟正宗”之下。而楞頂堂派法師塔墓墓碑上,大多寫有“臨濟正宗”四字和圓寂法師法派字輩記錄,清楚可考,與其它墓碑區別相當明顯。此外還有部分道教祖師墓碑間雜其中(如五龍寺騎龍穴道士符紋墓塔)。而考證過程中,我們所見的各處清代蓮花塔大墓大多是楞頂堂派所立,墓中圓寂祖師法輩字派有《楞頂庵宗譜》及牌位記載可考。由此可見,當時佛教內部,宗派眾多,派系林立,等級森嚴,而四望山一帶除了有楞頂堂上臨濟法派一脈之外,同時還應有其它佛教、道教派系,如臨濟之下十九世金璧峰支下突空智板禪師演派支系、五龍寺騎龍穴道教派系等。由此可見四望山應為佛道合一之福地。
在四望山楞頂庵古遺址周圍大小山巒中遍布著明、清兩代佛塔、墓志、碑銘,共達20處之多,部分保存完好,而以川心庵遺跡處最為集中。據初步調查,共有標記識為歷代方丈住持的5層以上蓮花塔13座,監院二層蓮花塔、一層蓮花塔及蓮花座或雙鯉吐珠及人面獸形的石刻墓碑數十座。其中“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塔墓保存較好的有多處,尤以楞頂庵古遺址下3千米、四望山“羅漢撞鐘”支脈羅家灣“九龍麇豬”形處、第四代住持僧了達大和尚所建大型塔墓為最。其蓮花塔七層七級,技藝精湛,墓碑頂端有明燦有光祖師石頭像,碑上方寫有“臨濟正宗”,碑文:“大眾造總塔者所為有三,一者為先世之祖,二者為自己百年,三者為后代兒孫,樹高萬丈,落葉歸根,吾今勒石流傳后人。楞頂庵住持僧了達(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四世祖)等同心建立子孫之塔。石匠師虞則文侯紹 峕 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孟春 雍正記 庚戊年 齋孫齊具等重修”。
《楞頂庵宗譜》記載,有光禪師安葬之地羅灣,經考證,這里小地名羅灣,又名“羅家灣”,在今岳西縣田頭鄉土庫村四望山脈的西南部,楞頂庵遺址的東邊3千米處。土庫村因駐地土庫樓得名。1984年編《岳西縣地名錄》記載:“明時稱荷蘭英國等殖民者在東方設立的貿易站為土庫。據傳,因太平天國某部曾在村西山凸建有制作和儲藏假銀子的假銀庫,開展商業活動,故亦名土庫!蔽妪埶、楞頂庵均在土庫村境內。80年代前期,這里曾住有1戶程姓人家,現這里無人居住。
經考證,羅灣“九龍麇豬”形墓地,當地人又稱這里為“羅漢撞鐘”形,或名“九龍麇豬”形,譜上“九龍蠶蛛”形中“蠶蛛”可能為別字,應為“麇豬”!熬琵堶遑i”或“九龍攢珠”,即風水學上此處地形如九條龍共同攢住一顆珠子,是一處十分難得的風水寶地。
羅灣墓為楞頂堂臨濟正宗大墓,塔下圓形墓室面積約一百多平方米,依二十四大山向,譜載塔下安葬有光、實慧、實修、際省、際圣(盛)、了道、了懽、達旵 、達銘、達緣、達智、達多、達輪、達德、悟澄、悟麗、悟佛、悟覺、悟玄、真禪、真露、真愚、真潔、如賓等二十四位祖師。遺憾的是明燦祖師墓碑和墓室早被盜賊破壞。
在距“九龍麇豬”不遠處地方,有一處名“葉里仙桃”形,安葬有“空和、同春”等二位祖師。在四望山支脈“金盆架”、“月形”、“蛇形”、“鳳形”、“王家坦”等處,則分別安葬有四十多位祖師。
在岳西縣店前鎮天臺村天臺山天臺禪寺上下及周圍,另有多處保存較好的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祖師墓地。天臺禪寺原名天臺庵,距司空山二祖祖庭僅10千米,距金璧寺、楞頂庵20千米,是楞頂庵的下院、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的重要生活修身之地,為有光和尚和弟子實悟紫(子)正所建!对牢骺h志》載:“天臺庵位于司空山東天臺村海拔900米的高山臺地,四周翠巒環抱,面對木魚山,現存有兩重兩廂青磚小瓦結構,建筑面積144平方米,分上下兩重殿,僧房10間,中間為石板天井,現存臨濟法派開山始祖有光老和尚及延至17世的木牌位,上世紀60年代有僧尼居住!
據當地老人回憶,文革前,天臺庵前豎有“奉旨禁革檀越碑”,記載清中期天臺庵擁有千畝山場百余畝田地,有三層大殿,僧房、寮房、客房等百余間,僧眾很多。庵前還有較大的法事場地及講經臺,庵中經常開展較大的佛事活動,這里也是大德高僧的養老往生之地。在解放前,常有地方紳士大佬在天熱時騎著馬帶著戲班來此唱戲避暑,聽大師講解佛法,開展法事活動,天臺庵曾一度香火旺盛。后遭戰火,文革中復遭毀,庵中匾額、法器無存。
天臺禪寺保存較好的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祖師墓地有以下幾處:第一處在山腳下潑油嶺,又稱剝牛嶺鳳形,在吳氏人家房屋邊的橫路上,有乾隆八年立“開山太祖上紫(子)下正(楞頂堂二世祖)、及三世祖慧若、五世祖達行上見下學師太、六世祖上曉下渡、七世祖上廣下傳”等高祖墓;第二處在在寺的正后上方,有光緒三年冬月立“第十三世祖上善下念、十五世祖上金下典之墓”;第三處在庵的左側山上,有乾隆八年立“九世祖上普下澤、上普下潤”、光緒三十年冬月立“四世祖上容下一、十四世祖上雪下波”。上述墓地,碑上均刻有“臨濟正宗”字樣。此外,據《楞頂庵宗譜》記載,這里還有許多祖師墓待考。在天臺寺里至今遺存有“天臺”二字的石香爐一具,大石手磨一只、石磙一只、馬槽7只,還有庵墻上刻有“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吉旦,師蒼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九世祖)徒文正(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十世祖)”等字的磚塊。由此足可以說明當年的天臺庵僧徒眾多,影響深遠,這也是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在此生活弘法的重要證據,是天臺庵在臨濟法派中重要地位的有力佐證。
在距天臺禪寺5千米處的前河村黃嶺組和尚崗下的凈土庵,始建于康熙初年,位于薛義河源頭。南距佛教圣地司空山二祖祖庭僅20千米,東距天柱山二祖祖庭70千米,為楞頂庵和天臺庵的下院,亦是“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的重要弘法地之一。在老庵址后方有一處五層蓮花塔墓地,《楞頂庵宗譜》注:有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十世祖性朗-上明下星、十一世祖本復-上松下桃、十二世祖常泰-上恒下升、十三世祖寂同-上勝下仙、十四世祖心厾-上永下祿、十五世祖惟良-上立下愿、十六世祖法輝-上一下輪等臨濟法派祖師等,均安葬在凈土庵后約50米處仝塔墓地,F清代所建五層蓮花塔墓依然可見,墓圍寬敞,可惜塔下墓室已遭破壞,碑記不存。
在天竺庵(今五河鎮妙道山村)右側山上,亦有道光十九年立的墓碑,刻有:“臨濟正宗 圓寂恩師叔祖上蒼下容之墓”等,經考證,楞頂堂九世祖師覺倫名上蒼下容。則是“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司空法派)在天竺庵的史證。
在五河鎮橫排村松鶴庵遺址上,有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初一立“奉旨禁革檀越碑”,上記:“松鶴庵住持僧文政”,文政禪師又名性端文政,乃楞頂堂九世祖師覺慧智遠禪師的弟子,為楞頂堂上有光之下十世祖師。松鶴庵又是曹洞宗弘法地。
據響腸法云寺邊老人所言,在法云寺的后側山間,還留存有映蓮、青蓮、本蓮、本誠、妙音、華音等祖師墓塔,其映蓮法師為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第十世祖師“性誠-上映下蓮”, 其華音法師為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十六世祖“ 法云-上華下音”?上Ш笠蛭母锖托藿ㄋ畮,其墓塔被毀,石碑沉入水底,僅留墓葬依然可考。
在店前鎮司空山古二祖寺上首半山排當頭第二棺葬有圓寂于嘉慶九年的楞頂堂上臨濟法派五世祖上達下機老和尚,此外值還得一提的是,在司空山無相禪寺上院二祖石屋后邊塔林中,有塔記:“密云悟,悟乃臨濟三十世祖也,徒實徹、實徵立”,還有“臨濟正宗三十五世碑塔”。順治初期,密云圓悟的法嗣金粟通乘(又名石車通乘)與其嗣孫息乾元、靈木材、明壑等來司空山弘法,石車通乘及弟子法輩字派和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法輩字派一致。這些均足以證明,密云圓悟及其法嗣曾在司空山留下了印跡,這也是四望山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發展史的重要佐證。
以上祖師塔、墓銘、禁碑等,記載了塔下和尚安葬年月和立塔時間,文字簡明,雕刻精細,字跡秀美。而“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弘法之廣遠,傳承之興盛,由此可窺一斑。
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仍有“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僧人釋如華兄弟二人和弟子緣法、弘根等在楞頂庵堅守。后因戰爭,釋如華等僧人被迫還俗回家。到大躍進時期,煉鐵大軍上山燒炭,楞頂庵成了煉鐵大軍的駐地,遭到毀壞!独沩斺肿谧V》記載,釋如華-上霞下峰 ,乃楞頂堂十九世祖師,十八世祖師同泰之徒,俗姓蔣,名錫華,岳西縣田頭鄉閔山村人,生于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二月十九日卯時,圓寂于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未時,葬四望山余家坦月形丙向,其墓碑保存完好。
如華禪師為堅守在楞頂堂最后一位禪師。解放戰爭初期,時任中共皖西工委書記、安慶行署專員的劉秀山臨危受命率部隊來到大別山腹地開展游擊戰爭,經常轉戰在潛山五廟、岳西港河、田頭四望山、五河小河南、店前、白帽等地,且劉專員等領導騎馬進山,在四望山,如華禪師曾給劉專員看馬三年,深得劉專員信任。文革前期如華禪師被迫還俗回家時,將《楞頂庵宗譜》帶回老家保管,禪師去世后,在“文革”中,其子孫將《楞頂庵宗譜》藏進深山,得以保存。如華禪師及其子孫實在功不可沒,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一珍貴禪史資料,非常幸運。
楞頂堂地處大別山腹地,在禪宗二祖、三祖和臨濟祖庭之間,是臨濟一脈的弘法之地,是臨濟宗歷史上重要分支法脈的生活場所,更是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司空法派)承傳中的重要史證。300多年過去了,盡管楞頂庵今天只剩下殘垣斷壁,但楞頂堂禪宗文化依然流傳世間,成為臨濟宗歷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國佛教禪宗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大力弘揚真善美、拒絕假惡丑的今天,安慶做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發展地,楞頂庵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楞頂庵遺跡也因此成為人們研究欣賞佛教禪宗文化的又一實證。
主要參考材料:
1、清道光年《潛山縣志》、《太湖縣志》
2、《楞頂庵宗譜》、牌位
3、楞頂庵墓志
作者簡介:
宋必碩,男,1964年出生,安徽省岳西縣人。國家公務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安慶市民間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岳西縣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長期從事岳西民間文化研究,2012-2014年參與編寫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中華佛教寺院名勝大典》(安徽卷)岳西縣部分。
張燕飛:女,1971年出生,安徽省岳西縣人。國家公務員,主治醫師,職業藥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岳西民間文化研究。2012-2014年參與編寫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中華佛教寺院名勝大典》(安徽卷)岳西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