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北京訊 據大公網報道,2021年3月31日上午,卓新平研究員新著《宗教學新論》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楊慧林、國家宗教事務局原辦公室主任陳紅星、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中國宗教雜志社社長劉金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風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院院長劉成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紀華傳、北京宗教局原副局長季文淵、世界宗教研究所唐曉峰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所辦公室主任蘇冠安、大公網副總編輯史利偉等五十余人出席了座談會。
新著凝聚卓新平四十年思考與探索
宗教學是習近平總書記在“5.17”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11個學科之一,我國“十四五”時期宗教學發展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指示精神,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宗教學。
為了在中國宗教學“三大體系”建設上打下堅實基礎,做好充分準備,卓新平研究員總結、概括、補充、提煉和完善了其40年來研究宗教的學術體會及收獲,推出《宗教學新論》文叢,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文叢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之探》、《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和《反思與會通》,共12部著作,約450萬字,反映出卓新平研究員對中國宗教學建設的長期思考和新的論述。
宗教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學術支撐之一
宗教是人類社會及思想史上最為復雜和神秘的現象之一。人類自具有自我意識以來,就一直在體驗著宗教、觀察著宗教、思考著宗教。宗教乃人類多元現象的呈現,表現在社會、政治、經濟、信仰、思想、文化、藝術、科學、語言、民族、習俗、傳媒等方面,形成了相關人群的社會傳統及精神傳承,構成了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鑄就了人之群體的獨特結構和人之個體的心理氣質。在人類可以追溯的漫長歷程中,不難察覺人與宗教共存、與信仰共舞的史實,從而使宗教有著“人類學常數”之說。因此,對宗教的審視和研究就代表著對人之社會認識、對人之自我體悟的重要內容。從人本及其社會出發,對宗教奧秘的探究則擴展到對無限微觀世界和無垠宏觀宇宙的認知及思索。
宗教學作為跨學科研究,其顯著特點就是其研究視野開闊,方法多樣,突出其跨宗教、跨文化、跨時代等跨學科比較的意趣。其在普遍關聯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貫通時空,展示出其內向與外向發展的兩大方向。這種“內向”趨勢使宗教學成為“謀心”之學,關注人的內蘊世界及其精神特質,側重點在于“以人為本”、直指人心,以人的“靈魂”理解達至“神明”關聯,討論“神圣”“神秘”等精神信仰問題,有其內在的深蘊。而其“外向”關注則讓宗教學有著“謀事”之學的亮相,與人的存在社會、自然環境、宇宙萬象聯系起來,成為染指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社會、群體、國際關系等問題的現實學問,有其外在的廣闊。而研究者自身的立足定位也會影響到其探索宗教的視角、立場和態度,這就勢必涉及其國家、民族、地區、時代等處境關聯。所以說,宗教學既體現出其超越性、跨越性、抽象性、客觀性,也不可避免其主體存在和主觀意識的復雜影響。在這種意義上,宗教學既是跨越國界的學問,也是具有國家、民族等擔當的學科,有其各不相同的鮮明特色。除了政治立場、學術方法、時代背景的不同之外,甚至不同學派、不同學者所選用的研究材料、關注的研究對象也互不相同,差異頗大。由此而論,宗教學當然有著其繼承與創新的使命,而我們中國學者發展出體現中國特色的宗教學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新著是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的新探索
《宗教學新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其“新”之論,一在視野之新,以一種整體論的視域來縱觀古今宗教研究的歷史,橫貫中外宗教學的范圍;二在理論之新,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之舉來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之論,探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新思路;三為方法之新,不僅批判性地沿用宗教學歷史傳統中比較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對之加以新的考量,結合當代學術最新發展的成果來重新整合;四在反思之新,這就是重新審視以往的舊作,總結自己40年余年的宗教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體悟、收獲,以及經驗和教訓,在新的思考、新的形勢下積極調適,增添新思和新言,以能為當下中國宗教學“三大體系”的建設積極努力地摸索探究。
卓新平研究員表示,自己的研究立足于思考、探索乃實情,而建構、創新則僅為嘗試,只是一家之言,故此所談“新論”乃是相對的、開放的、發展的,必須持有鍥而不舍、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毅力來繼續往前開拓;由于宗教學學科建設涉及面廣,研究難度較大,也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故其進程本身就是不斷得到合作、得到鼓勵和支持的過程,需要中國學界的共同努力。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