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佛協會長印悟法師
眾生皆苦,萬法無常。兩岸佛教在梵誦如歌、鐘鼓悠揚之中,一天天安逸地沐浴了佛恩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在這個星球上,有些角落卻是在炮聲隆隆,斷垣殘壁,生靈涂炭……閩臺佛教在硝煙此起彼伏的時候,尤其是在兩岸關系日趨緊張之時,應當與世推移,調整格局,心存博大,油然想到冥冥之中已是天降大任于閩臺佛教。
慈航祖庭泰寧慶云寺
從古至今,佛教在推動和維護地區和平、世界和平的進程中,一直以來發揮著無可磨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兩岸佛教也一樣向來就強烈地反對殺生,其“五戒”,其“十善”,皆以“不殺生”為第一要務。正因為此,越是在兩岸關系緊繃之時,閩臺佛教也越是要有所擔當,越是要鍥而不舍地共同祈愿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越是要更多地致力于推動和維護地區和平與世界和平。
慈航圣像回歸泰寧祖庭奉安開光法會
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并希望得到回報!眹鴮W大師辜鴻銘說:“在中國,戰爭是一種意外事故,可是在歐洲,戰爭則是一種必需!绷暯街飨f:“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道遠!
雖然中國文化的外延甚廣,但在其核心層面,究其實質從來就沒少過“和”、“合”二字。換言之,所謂中國文化,在本質屬性上其實更多的是和平文化。概而言之,儒家所持的是秩序的和平論,墨家所持的是行動的和平論,道家所持的是取法自然的和平論,釋家所持的是慈悲為懷的和平論。要讓中國文化走向歷史性的復興,閩臺佛教不遺余力從現在做起,盡一切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以博大胸懷更多地心系兩岸同胞的太平、前程和福祉,在同心并力中力促兩岸和平發展,力促兩岸當局相逢一笑泯恩仇,則其功德無量,莫過于此;則其意義深遠,莫過于此。
天降大任于閩臺佛教。釋迦牟尼佛等先驅在四處奔走中,所留下的反對戰爭、調停紛爭、宣傳和平的可敬足跡,在臺海局勢日益變得錯綜復雜的當下,應更明確地成為閩臺佛弟子所必須看齊的一種行為標桿。佛陀曾反復對弟子們談到"國土維危"、"國土危脆"、"萬法無常",不但積極教導和主張非暴力,而且親赴戰場勸阻戰爭的發生;為了守持不殺生的和平主義,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訶男甚而寧可自沉水底壯烈犧牲,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感化強暴,中止戰爭,贏取和平……
閩臺佛教界人士互贈禮品
臺灣佛教界福建參訪團在泰寧參訪
佛教史上眾菩薩通過各種努力,終于讓人群間化干戈為玉帛的事例,一直以來舉不勝舉,這種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崇高品格,在歷史的轉折點面前,正在更鮮明地成為閩臺佛教界,所必須直面和敬仰的一種示范和感召,正在頻度更高地激勵著閩臺的佛弟子,在歷史性的擔當面前,去更堅定地跟從。
天降大任于閩臺佛教。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有關臺灣族群原籍比例的數據顯示:臺灣的原住民甚少,只占總人口的2.4%,臺灣民眾中福建人最多,廣東人次之,80%以上的臺灣民眾祖籍在福建;《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也顯示,光是在臺南地區,閩南人的占比就高達73.3%;在從屬關系的歷史淵緣上,臺灣還曾經是福建所管轄過的一個府……
泰寧慶云寺住持本性法師與臺灣了中長老合影
凡此種種,無不說明兩岸同胞確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是一種血濃于水、不可分割的內在傳承,是同樣的一種族類。兩岸的和平統一,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是人心所向,是大勢所趨。閩臺關系從古至今密切至此,在發揮地緣優勢、增強兩岸法誼、力促和平發展、促進和平統一等等方面,只要真正沉下心來去做,就一定會是能量無限,就一定會是大有可為。
出家人在深居簡出、一心向佛當中,在有些層面,可能或多或少會妄自菲薄。說到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有些佛弟子也許要驚詫莫名,不勝惶恐,要驚呼說,這么宏大的一個話題,這么艱巨的一個任務,又豈是我等區區佛門中人,可以真正面對和應付得了的?我要說,類似的想法不對。天下之事,事在人為,在諸佛菩薩的引領下,只要你真正盡心盡力去做,你也同樣可以是力挽狂瀾,你也同樣可以是再世的佛陀!
泰寧鄉間常見的清幽景象
眾所周知,推動和維護地區和平、世界和平,這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不是由某個單一的群體所能獨力完成的。當你為避免海峽兩岸“意外事故”的發生,而盡心盡力得仿若又一根搖曳的橄欖枝時,你就成了正面合力的一部分;當你為渴望和平、呼吁和平、維護和平,而甘愿將自己當作光子的時候,和你一樣在共同努力的人群就會化作更大的光束,而你包蘊其間,自然也就成了和熙光明的一部分!
遑論當今的中國已是變得越發強大,別說時下的閩臺佛教更是人才濟濟,就是在泣麟悲鳳、戰火連天的時代,一個深居僻壤再普通不過的沙彌,只要他愿意為和平而奮斗而奔走,他也一樣可以將自我提升成為真正的菩薩!哪怕其肉身已坐化成佛,他光耀兩岸的一生修為,時至今天也還同樣是在感天動地!閩臺佛教所共同熟知、敬仰的慈航菩薩,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再鮮明不過的例證。
慈航出家于福建泰寧慶云師,學承太虛大師,法接圓瑛大師,早年宣傳抗日國策,晚年創辦臺灣佛學院,一生憂國憂民、愛國愛教?谷諔馉帟r期,慈航慷慨陳詞:“國難當頭,僧人有責。每一位僧人都應該記住弘一法師的一句話——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大聲疾呼:“我國正對日作殊死戰,身為國民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為國家民族而戰斗”。人至暮年,遙在臺灣的慈航黯然對弟子道:“兩岸海天阻絕,骨肉離散,這是中華國族的最大不幸……今生今世我唯一的心愿是祈盼返回大陸,尋根謁祖,祭拜恩師,聊報法乳之恩于萬一!逼淇逝蝺砂逗推浇y一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卓然可見。
遑論閩南一帶與臺灣民眾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血親關系,別說閩臺兩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在事實上隱含著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更大的正能量,就連深藏于萬山之中、偏遠得已是和江西黎川毗鄰的福建泰寧,通過不懈的努力,也同樣可以是給臺灣民眾更多的感召。多年來,泰寧佛教充分發揮“水上佛國”、慈航祖庭的地緣優勢,積極致力兩岸佛教文化的深化交流,通過不斷加強兩岸佛教界的文化融合與心靈契合,推進兩岸和諧共榮、和平永續。古老的佛教圣地福建泰寧,由此也漸成祖國大陸對臺交流的又一個重要窗口和平臺。
在佛門內外的共同努力下,泰寧近年攜手臺灣,開展了慈航圣像回歸祖庭奉安開光法會、兩岸佛教界墨寶展、兩岸熱氣球光雕嘉年華、兩岸旗袍文化嘉年華、兩岸青年舞蹈嘉年華、兩岸大金湖明月節、兩岸家庭對接交流、兩岸青少年舞蹈夏令營等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與此同時,泰寧大金湖與臺灣日月潭締結為姐妹湖,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和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結成姊妹園,兩岸的“小三通”雙向旅游市場,近年也不斷得以進一步拓展。來自臺灣佛教界的福建參訪團一行,在泰寧參訪期間曾感嘆:“要說和平統一,泰寧佛教和臺灣佛教,可以算是早就統一了!边@一論斷,隨即得到了閩臺大德的普遍認同。
福建前沿,臺海之濱,普降法雨,沾潤心田。事實上,不只是在泰寧,就是在整個福建佛教界,佛弟子們為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以及和平統一,多年來也都已經專門或是不經意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福建佛協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泰寧慶云寺住持本性法師所說的那樣,和平發展是歷史潮流和現實趨勢,閩臺佛教淵源深厚,伴隨著兩岸佛教界的交往從淺到深,從窄到寬,兩岸佛教文化的融合已邁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層面,這有利于兩岸佛教界法誼的水乳交融。同理,類似的努力,也有益于海峽兩岸的和平永續,有益于和平統一進程的進一步加快。
所以,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以及和平統一的問題上,閩臺的佛弟子們一定不可以妄自菲薄,而應更多地調整格局,心存博大,在這個問題上,自覺從方方面面去盡力做到是星星,發星光;是太陽,放陽光!通過形成更多的社會合力,不斷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海峽兩岸“意外事故”的免于發生,才能讓和平理念更深入地扎根社會,植根人心。閩臺佛教因了具有地緣因素、歷史淵緣、法乳一脈等前提,在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更博大的格局之后,只要恒而為之,銜石填海,在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以及和平統一創造條件方面,較之其它省區,也勢必會做出更多的功德和更大的貢獻。
戰火的燃燒和蔓延,是對暴力的推崇和對野性的提倡,暴露得最為徹底的一種反映,它對天下蒼生和人類文明所構成的直接傷害,可謂罄竹難書。向來強烈反對“殺生”的閩臺佛教界,在天降大任于閩臺佛教的歷史性契機面前,應以更明確的主導思想,更有效的決策,更強大的感召力,在積極促成兩岸和平之花常開不敗的同時,也極力促成中華佛教與中華民族走向更偉大的復興!
天降大任于閩臺佛教!愿兩岸之濱、穹頂之下,鴿哨悠揚,和平永續,因閩臺佛教的共同奉獻而絢麗而精彩!
(作者是福建佛協常務理事、三明佛協副會長、泰寧佛協會長、泰寧羅漢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