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進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工作在思想認識、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工作統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各級管理部門、宗教界自身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于“什么是中國化”“為什么要中國化”“怎樣推進中國化”知之甚少,無從下手。
一是各級管理部門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缺乏“導”的意識和方法。宗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進度是成正比的。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對宗教工作過于敏感、敬而遠之,始終與宗教工作保持“距離”,沒有深刻認識到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性,更沒有準確把握其在宗教工作中的定位,主要表現為:有的把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同日常宗教事務管理混為一談,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只是一個虛化概念,拿不出具體工作舉措。有的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就是支持佛道教、弱化其他宗教,甚至膚淺地認為拆除各宗教標識就是“中國化”,導致在貫徹落實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左”的行為,使宗教界對“中國化”產生抵觸情緒。有的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主要是宗教界自己的事,政府不用“越俎代庖”,而忽視了“導”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基層對宗教政策的理解把握、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宣傳解釋及涉及宗教事務的執法能力都很欠缺,導致“中國化”出現了“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是宗教界人士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最典型的就是各宗教中都仍然存在“無需中國化”的論調,其中主要錯誤觀點如下:認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經長期傳播發展,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基本已經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任務;認為道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綜合產物,不存在“中國化”的問題;認為伊斯蘭教在明清時就已經成功實現了“中國化”,不用繼續推動;認為天主教講“本地化”就是“中國化”,沒必要改換表述方式;認為基督教“中國化”就是在“三自愛國運動”之外“另起爐灶”,在思想上搞重復建設。
之所以產生這些“無需化”的論調,其根本原因是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提出的時代背景、時代意義缺乏深刻認識。少數人存在“害怕中國化”的心理。有的認為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讓中國宗教徹底隔斷與國際宗教組織的聯系,與宗教的“普世性”“國際性”是對立的,是試圖切斷某些宗教的根脈。有的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去掉民族特點,因此對“中國化”心存顧慮、左顧右盼。還有一些認為“中國化”就是為了“去宗教化”,錯誤地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意圖就是要淡化宗教的神學色彩,加強對宗教的控制。
三是信教群眾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知曉度不高。信教群眾對“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提法有些陌生,更無從談起理解“中國化”的意義和內涵。各地通過加強宗教教職人員培訓,希望通過教職人員把“中國化”的概念傳遞給信教群眾。但普遍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越往基層了解、關心“中國化”的人越少,尤其是對基層宗教教職人員、信教群眾的宣傳闡釋比較欠缺。(米廣弘)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