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第二屆國際黃檗禪論壇暨隱元禪師東渡創建京都黃檗山萬福寺360周年紀念大會在黃檗祖庭福清萬福寺舉行。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機構、佛教院校的35位大德法師和專家學者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專家們圍繞“黃檗宗與東亞禪文化”“黃檗禪與東亞佛教史”這兩個主題展開激烈的討論。
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李賀敏提交了譯作《隱元禪師的偉大精神》,這是上世紀初日本黃檗宗慧日山永明寺第 27 代住持服部俊崖的文章,服部俊崖(1877 ~ 1922),畢業于東洋大學的前身哲學館。滋賀県米原市黃檗宗慧日山永明寺第 27 代住持。
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字里行間詮釋著隱元禪者的大情懷和大智慧,時隔近百年,今日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十愿智庫摘編《隱元禪師的偉大精神》一文中質疑教界熱衷化緣募捐、興教高堂雋閣的部分內容,以饗網友,以正視聽。
文/服部俊崖
譯/李賀敏
真正的宗教家,應該解脫于世間假相,不辱佛祖,重法道,發揮自己的偉大精神。隱元禪師在致常監院的書信中,很好地表達了這層意思,即真個宗教家,當以尊重法道為上。即使“茅居穴處”,也絕“無愧法門”。佛祖的真風必起。而且強調不體法道,徒求虛名,建立高堂雋閣,沒有任何益處:
納僧家尊道,重法為上,敬賢而矜不能為次。賓主融和,正氣藹然;瞻之仰之,咸生慶贊。雖茅居穴處,無愧法門。吾知其佛祖之風可起,將來大道必隆矣。若不修和敬,不體法道,內無實德,外張虛名,雖一時福緣湊合,幻成高堂廣廈,等于須彌,有何所益?明眼納僧,俱不取也。(《復常監院》)
閱讀這段文字,聯想到時下競相化緣募捐,企劃修建或改建殿堂伽藍,畢生為之奔波,等到紺殿碧樓建成,自認為以之能事了,世人亦以之盡教界本分,其實這完全是荒謬的見解。維持這種高堂雋閣,到底要作為何用?為它而葬送自己寶貴的一生,究竟為了什么?
目睹社會及教界忘卻本分而奔波于募捐,其結果反而失去了尊崇教界、重視宗教的風氣,也就是為博一種虛名而募集的錢財,到底有何宗教意義呢?皆為造業而已。教界、社會的這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和益處,是無用的。
社會層面姑且不論,教界停止如此奔波勞命,而是安靜地隱身于寺院內,即使查閱一卷佛祖言教,如何?如果可以的話,舉辦更多宗教性的活動,若何?難以生存下去的寺院,每個人在當地摸索自救的方法,怎樣?雖有大廈高樓,如果不能維持下去,改為小屋矮舍,任其自然倒塌壞去,怎樣?
只要可行,希望樹立起宗教情懷的真精神,為了佛祖的真生命而開展活動。
我認為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認可并與真教界共鳴的人士,會協助開展這方面的活動,生活上予以很大的支持。排斥忘卻真精神的虛偽教職人員,人生宗教才能不斷取得進展,才能增添普通民眾的價值,提高品格。畢竟這是教界覺醒的第一選項。
教界競爭殿堂莊嚴,攀比服飾華美,以利益和福利來評判高下優劣,完全徒勞無用。應該如禪師那樣高尚道德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期許而涌出高樓雋閣,不勞而衣食充足。今日之教界,為了寶殿、錦衣和美食,日夜向有實力的檀信徒屈身叩首,阿諛奉承,與勞其身心而得到的,有天壤之別。特別是還以之而口口聲聲竭力主張“隨緣妙境”,顛倒得太甚。對于我自己而言,澗飲蕨食,即使餓死,也不會像他們那樣,而是希望體驗并成為禪師真意志和偉大精神下的微弱影子。當今正值各種變革的時代,也是需要教界一大覺醒時期。期待不拘泥于從前的形式,果敢進行一大革新,踐行黃檗宗開山祖師隱元禪師的偉大精神。
隱元禪師就是以如此偉大的精神先在中國教化眾生,后來東渡日本,幻化出可謂盛開之花的黃檗山,并以此流布大法,開創了一大宗派。在成就這一大因緣之后, 遂退居松隱堂,逍遙自在地享盡天年。有道有德之人實在是福祿并至,天壽自備。誠如下文中的退院上堂法語以及致豐前小倉城主小笠原忠真書信中的一節所示,足以看出禪師最后的偉大精神,因此在此不勝煩勞摘錄如下:
區區十載寄扶桑,惹得滿頭盡雪霜。
三易法幢招勝侶,新開黃檗振宗綱。
水天一色靜通達,心眼圓明照大方。
此日退居松隱里,到頭霜月影全彰。
諸人會么?丈夫處世氣宇軒昂,心懸杲日志潔秋霜。不與萬法為侶,豈隨塵劫茫茫。塵尾動時為霖為雨,杖頭到處為瑞為祥。承上接下也,有綱有紀;繼往開來也,有規有法;其立業也,可長可久。其成功也,能斂能藏。進退知時及節,不孤老大空王。
拽轉遼天雙鼻孔,不令人見更風光。諸人于此會得老僧末后半邊鼻孔, 不妨同一受用處,同住極樂窩,同吃無米飯,同臥無為床。
善始善終真鐵漢,自由自在等金剛。其或未然,老僧再垂方便,令汝等有個依止。伏惟諦聽:
唯有堂中木頭陀,人天眼目出頭高。
掀翻吾道長悠久,能起宗風滿太和。
汝等虛心堪受法,團圞微笑樂高歌。
木庵性瑫禪師
上文中的堂中木頭陀,是指第二代住持木庵性瑫禪師。而且,所言“善始善終真鐵漢,自由自在等金剛”以及“丈夫處世氣宇軒昂,心懸杲日志潔秋霜”,與本文最初引用的誕日上堂法語相對照,能夠盡情顯露出禪師始終一貫的真面目和偉大精神。
最后致小笠原侯書信之一節,很好的反映出禪師退居松隱堂后的光風霽月、廣大無心的境界:
老僧老矣,退休松堂,人情佛法付之東流。了無一法系念,終日空空如也。
如上所示,所謂與如同將人情和佛法已一并忘卻相似,毫不系念,大道無心,大法無為,日日如大虛空空如也,與天地萬有虛空契合一致,是真個沒量的大人境界,可謂廣大無邊絕對極致的偉大精神。
原標題:《踐行隱元禪師的偉大精神:不用阿諛奉承換取寶殿和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