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秉頤
我國一代佛教領袖趙樸初居士,畢生致力于佛教義理的探討和愛國宗教事業的發展。在他的佛學理論和佛教實踐中,一以貫之的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
一、提出人間佛教的核心觀念:“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趙樸初在對佛學理論的長期深入探索中,汲取了佛教史上的有關學說,特別是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之說,形成了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1954年,趙樸初提出“人間樂國”之說。1956年,他又提出“人間凈土”之說?梢娞岢鸾痰摹叭碎g性”是趙樸初關于中國佛教發展方向的一個基本主張。1983年12月5日,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趙樸初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正式、明確地提出“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并以此作為中國佛教協會工作的指導方針。趙樸初說:
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鹜映錾谌碎g,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并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覺地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在此,趙樸初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視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號召廣大佛教徒為這一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趙樸初提出,佛教徒不僅要通過修行“凈化自己”,而且要推而廣之“利益人群”,實現人間凈土,這是當代中國佛教徒應有的擔當。
1957年,趙樸初開始寫作《佛教常識答問》。1959年3月開始,他先以筆名“飲水”在《現代佛學》雜志連載此書篇章。但是刊載到第四部分“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和衰滅”,就?。直到1981年《法音》雜志創辦,應《法音》編輯部和廣大讀者的要求,趙樸初對以前的有關文稿進行了修訂和補充,以真實姓名連續發表于《法音》雜志1981年3月號至1983年3月號。中國佛教協會并將這些單篇文章結集為單行本《佛教常識答問》,于1983年出版。
為了解答“怎樣才能使佛法結合人們生活實際,有益于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一問題,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第五章專設一節,標題便是“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他在這一節指出,佛教有不同法門,各宗各派都有引攝世間的教法。五乘佛法之中,人乘與天乘為世間法!笆篱g法是世人易學而能夠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闭怯捎谑篱g法的存在,已有前人將中國佛教“名之為人間佛教”。世間法以五戒、十善為主要內容,“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準則行事,那么,人民就會和平康樂,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和平安樂的世界,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這就是人間佛教所要達到的目的!背煞鸨仨毾纫鰝好人,做個善良正直的人。在做好人的基礎上進而學佛成佛。學佛就是學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趙樸初認為,中國佛教在人類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歷史中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只要中國佛教徒為實現人間佛教的目的而不斷努力,培養傳燈人才,管理好寺廟僧團,開展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那么,“中國佛教必將隨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并在這一偉大事業中,為莊嚴國土,為利樂有情,為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表明,趙樸初繼其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中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之后,在《佛教常識答問》中又進一步指出:現代中國佛教應該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佛教,應該是祈盼并致力于謀求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佛教。這可以說是趙樸初提出的人間佛教的核心觀念。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內容豐富、義蘊深湛,但就其核心觀念而論,則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二、闡述人間佛教的根本依據:“源出人間,利益人間”
佛教原本是追求“出世間”的,所謂“人間佛教”是否改變了佛教的本質和宗旨?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根據何在?這是趙樸初必須從理論上給予解答的問題。
趙樸初的答案,就是他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中所說的“佛法是源出人間并要利益人間的”。
趙樸初從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人”而不是“神”說起。對于“佛是神嗎?”這個問題,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中回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狈鹛熨Y聰慧,自小跟隨婆羅門學者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課程,知識廣博。他還向武士們學習武術,成為騎射、擊劍的能手。作為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他被尊稱為“佛”,而“佛”的本意是“覺”(覺悟)和“智”(智慧)。釋迦牟尼正是具有“覺”和“智”的、善于思考的人。世間的許多現象,特別是人生的種種苦難,“都促使他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為了尋求答案,釋迦牟尼出家了。他先是加入“苦行人”(極端刻苦修行的人)的行列,嘗盡艱苦辛酸,但結果徒勞無功。他堅持不懈地尋求解脫的方法,前后歷時六年,終于通過“思維”獲得了解脫之道,達到了最高的覺悟和智慧境界,由此創立了佛教。
可見佛教是在特定的時代,由生活于世間的人創立的。佛教是關于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思考、覺悟和智慧,是一種觀察和處理世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佛教就其本性而論是不離人間并且要利益人間的。趙樸初還指出,大乘佛教追求“利生濟世”、“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特別是中國禪宗大力提倡“即世間求解脫”,提倡“發菩提心,報眾生恩”,突出地表明了佛教是源出人間并要利益人間的。
三、落實于三個“圓融”:中國佛教世間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發展和升華
趙樸初逝世后,2000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趙樸初同志生平》。文中指出:
作為新中國一代宗教界領袖,趙樸初同志把佛教的教義圓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圓融于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之中;圓融于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偉大事業之中。
此處所說的“佛教的教義”,正是趙樸初長期探索、畢生追求的人間佛教的教義!皥A融”,即圓融無礙,是中國大乘佛學重要的基本概念。此文連用三個“圓融”,高度評價了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
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為核心觀念的人間佛教教義,在社會主義社會落實于三個“圓融”,體現了中國佛教世間化發展的新高度、新境界。
從歷史上看,佛教的世間化是中國佛教演變、發展過程中一個總的、基本的趨勢,堪稱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后,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世間化的歷程。佛教的世間化,是中國佛教演變、發展過程的一個總的、基本的趨勢,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這在宋代以降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任繼愈主編的《佛教史》指出:“宋代佛教的‘世間化’……增添了許多新的特點,這就是從泛泛地提倡救度眾生,轉向實際地忠君愛國;從泛泛地主張三教調和,轉到依附儒家的基本觀念! 佛學本是“出世”之學,但宋代中國佛家卻多有“入世”之說。其中最典型的是“菩提心則忠義心”之說。此說的提出者是宋代高僧大慧宗杲 。
“菩提心”即佛家所追求的“覺悟”之心,它代表佛門的最高智慧!爸伊x心”即儒家所提倡的“忠君愛國”之心,它代表著封建社會世俗生活領域的最高行為準則。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按照當時的教義,“菩提心”與“忠義心”是不相容的。因為佛教徒乃是脫離了世俗生活的“出家”、“出世”之人,已不再具有世俗社會的“忠君”、“孝親”等義務。而宗杲則將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引入了佛教。當時由于金人大舉南侵,“忠君”和“愛國”成為宋代社會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宗杲正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明確地提出“菩提心則忠義心也,名異而體同”,認為佛家追求的“菩提心”與世俗社會提倡的“忠義心”(忠君愛國之心),名稱雖異,但實質相同,“菩提心”即是“忠義心”。在這方面佛門弟子與世俗民眾之間,不存在“出世間”與“世間”的區別。宗杲還說:“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彼J為就忠君愛國而論,“出世”的佛門弟子與“入世”的士大夫同樣責無旁貸。
不但要忠于君,而且要孝于親,“忠”與“孝”不可分割、相輔相成。這本是封建社會世俗生活領域的觀念,也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宗杲卻讓它成了佛門教義!洞蠡燮沼X禪師語錄》卷二十四云:“未有忠于君而不孝于親者,亦未有孝于親而不忠于君者。但圣人所贊者依而行之,圣人所訶者不敢違反,則于忠于孝,于事于理,治身治人,無不周旋,無不明了!痹诖,宗杲不僅強調了“忠”與“孝”的一致性,而且將提倡忠孝的儒家圣人之言,視為佛門弟子的行為準則,認為只要身體力行儒家圣人的“忠孝”之教,也就達到了佛門修行的極高境界。這不僅表明了宋代佛學對儒學的“靠攏和依附”,而且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佛教的世間化傳統。宗杲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佛教世間化發展過程中一個有代表性的高峰。
中國佛教世間化過程的又一個發展高峰,便是趙樸初在現代社會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趙樸初畢生為中國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在理論上努力探索并付諸實踐。趙樸初提出了“人間佛教”理念,對之作出深入的闡釋。他以中國佛教世間化的歷史為借鑒,以服務于現代社會和現實人生為宗旨,繼承、發揚了中國佛教世間化的優良傳統,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使之得到升華。
人間佛教為圓融——為了人生的圓融、家國的圓融和世界(這原本就是一個佛學詞語)的圓融!